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坏涎丸

坏涎丸

《博济》卷三:坏涎丸

药方名称坏涎丸

处方硇砂2分,寒水石半两(猛火烧透红,好酒内淬5-7遍,取出),密陀僧1大分,淀粉1大分,龙脑1分,水银1大分(将定粉放盏内,与水银同研,渐渐滴,令似乳),半夏半两(热酒烫1度,姜汁浸1宿)。

制法上为末,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,如绿豆大,研好朱砂度过。

功能主治痰涎壅盛,头重心烦,饮食不下。

用法用量每服1-2丸,生姜、龙脑水送下。勿嚼。

摘录《博济》卷三

《圣惠》卷五:坏涎丸

药方名称坏涎丸

处方白矾(烧灰)半两,天竺黄半两,半夏1两(汤浸洗7遍去滑,麸炒微黄),金箔50片,朱砂1两(细研,以水飞过),皂荚子仁半两(微炒)。

制法上药以半夏皂荚子仁捣罗为末,与诸药同研令匀,用烂粟米饭为丸,如绿豆大。

功能主治脾脏风壅,咽喉内涎唾如胶,心胸妨闷,语声不利。

用法用量每服7丸,以生姜汤送下,不拘时候。

摘录《圣惠》卷五

《圣惠》卷八十五:坏涎丸

药方名称坏涎丸

处方雄黄1分(细研),朱砂1分(细研),水银1分(以少枣肉研令星尽),铅霜1分,甘草半分(末)。

制法上为细末,以糯米饭为丸,如黍米大。

功能主治小儿急惊风,喉中涎,吐不出,咽不下。

用法用量每服2丸,以梨汁送下。以涎尽为度。

摘录《圣惠》卷八十五

幼幼新书》卷十七引郑愈方:坏涎丸

药方名称坏涎丸

处方半夏2钱(研,以生姜自然汁搜作饼子,用慢火炙黄干),粉霜半钱,铅白霜半钱,巴豆霜半钱,雄黄半钱,蝎梢半钱。

制法上各为末,面糊为丸,如黍米大。

功能主治小儿咽喉涎鸣如锯,兼伤寒身热面赤。

用法用量每用5丸,灯心汤化破。如涎未下,再投灯心汤即吐。如取涎,连3服即泻,次补。

摘录幼幼新书》卷十七引郑愈方

猜你喜欢

  • 枯矾龙骨散

    药方名称枯矾龙骨散处方龙骨2钱,枯矾1钱,麝香1分。制法上为细末。功能主治小儿脐风。用法用量掺之。摘录《疡科捷径》卷下

  • 冬除散

    药方名称冬除散别名冬阴散处方栾华5两,莎草根(炒,去毛)3两,丹砂(研)2两,消石(研)2两,石决明2两,石膏(碎)1两,白芍药1两,夏枯草1两,黄连(去须)1两。制法上为散。功能主治中焦热结,目脸赤

  • 石斛浸酒

    药方名称石斛浸酒处方石斛30克(去根)天麻30克 芎藭30克 仙灵脾30克五加皮30克牛膝30克(去苗)萆薢30克 桂心45克当归刃克 鼠粘子30克杜仲30克(去粗皮)附子45克(炮裂,去皮、脐)虎胫

  • 六安煎

    药方名称六安煎处方陈皮4.5克半夏6~9克茯苓6克甘草3克杏仁3克(去皮、尖,切)白芥子1.5~2.1克(老年气弱者不用)功能主治化痰止咳。治风寒咳嗽,及非风初感,痰滞气逆等证。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

  • 苦参汤

    《肘后方》卷二:苦参汤药方名称苦参汤处方苦参9克黄芩6克 生地黄24克制法上三味,哎咀。功能主治治热病,五六日以上热不除者。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,煎取300毫升,适寒温服100毫升,日再服。注意忌芜

  • 鹅翎丹

    药方名称鹅翎丹处方粉炉甘石3两(用川黄连2两,龙胆草2两煎汁,甘石煅赤淬内,以酥为度,研极细如飞尘,仍入煎汁内,晒干),官硼砂2钱,新珠子1钱,片脑5分,琥珀5分,熊胆5分。制法研至无声,即入前汁内,

  • 健腰丹

    药方名称健腰丹处方熟地半两,山茱萸4钱,北五味1钱,麦冬2钱,白术半两,杜仲5钱。功能主治肾虚腰痛。用法用量酒煎服。摘录《石室秘录》卷三

  • 厚朴橘皮煎

    药方名称厚朴橘皮煎处方厚朴(去皮,姜制)3两,枳壳(麸炒)1两2钱,干姜(炮)1两2钱,良姜1两2钱,青皮、陈皮(各去白)、肉桂(去皮)、全蝎(去尾足毒)斟酌分量。制法上为末,醋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功

  • 蜂蜜萝卜汁

    药方名称蜂蜜萝卜汁处方白皮大萝卜1个蜂蜜100克制法将萝卜洗净掏空中心,放入蜂蜜,置大碗内,加水蒸煮。功能主治润肺、止咳、化痰。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结核。用法用量每日2次,随量服。摘录《民间方》

  • 九味养脾汤

    药方名称九味养脾汤处方白术1钱2分,白芍药(酒炒)8分,白茯苓8分,人参6分,陈皮6分,川芎6分,甘草(炙)4分,黄耆(蜜炙)4分,当归(酒洗)4分,半夏6分,山楂6分,麦门冬6分。功能主治小儿大病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