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香榧草

香榧草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香榧草

药材名称香榧草

别名须须草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。秆丛生,直立或基部倾匍,高10~100厘米,长短不齐。叶片线形,长3~26厘米,宽3~5毫米,边缘粗糙;叶鞘无毛;叶舌干膜质。圆锥花序狭长,长约为秆的1/2或超过之;小穗含花3~6朵,长不超过2毫米,卵圆形,淡绿色至淡紫色,小穗轴逐节断落;颖卵圆形,先端钝;外稃草质,无芒,具3脉,内稃较短;雄蕊2。颖果红棕色,倒卵圆形。花期8~9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田野、路旁及河边低湿地。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及西南等地。

性味咸,平。

功能主治清热凉血。治咳血,吐血。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2两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香榧草

药材名称香榧草

拼音Xiānɡ Fěi Cǎo

英文名all-grass of Japanese Lovegrass

别名须须草

出处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鲫鱼草的全草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ragrostis japonica(Thunb.)Trin.[Poajaponica Thunb.]
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

原形态乱草,一年生草本。秆丛生,直立或基部膝曲,高30-100cm,具3-4节。叶鞘疏松裹茎,光滑,大多长于节间;叶舌长约0.5mm,截平,干膜质;叶片长19-26cm,宽3-5mm;扁平或基部稍内卷,粗糙或背面光滑无毛。圆锥花序长圆形,长6-15cm,其长度超过植株的一半,宽2-6cm,分枝细弱,簇生或近于轮生;小穗卵圆形长1.5-2mm,含4-8小花,成熟后变为紫色,自小穗轴由上而下的逐节断落;颖近于相等,卵圆形,长0.5-0.8mm,先端钝,具1脉:外稃卵圆形,先端钝,长0.8-1mm,侧脉明显,内稃与外稃几相等长,先端为3齿,具2脊,脊上疏具短纤毛;雄蕊2,花药长约0.2mm。颖果棕红色,倒卵形,长约0.5mm。花、果期6-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田野路旁、河边及潮湿地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和西南地区。

性味咸;平

功能主治凉血止血。主咳血;吐血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0-60g。

各家论述《贵州草药》:清热凉血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罗平蓟

    药材名称罗平蓟拼音Luó Pínɡ Jì别名刺盖草、大刺盖、大牛夻口来源菊科罗平蓟Cirsium belingschanicum Petr. ex Hand.-Mazz.

  • 女萎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女萎药材名称女萎拼音Nǚ Wěi别名小木通[云南]、白木通[湖南]、粗糠藤、万年藤、穿山藤、小叶鸭脚力刚、钥匙藤来源毛茛科铁丝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

  • 钩栗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钩栗药材名称钩栗拼音Gōu Lì别名青叶槠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来源为壳斗科植物钩栲的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原形态钩栲,又名:厚果、大叶锥栗、猴栗

  • 狗骨柴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狗骨柴药材名称狗骨柴别名狗骨子来源茜草科狗骨柴Tricalysia dubia (Lindl.) Ohwi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浙江。功能主治消肿排脓。主治颈淋巴结结核,背痈,投疖。

  • 琼枝

    药材名称琼枝拼音Qiónɡ Zhī别名石华、石花菜、石花、海菜、草珊瑚出处琼枝原名“石花菜”,始载于《日用本草》。1.《纲目》云:“石花菜生南海沙石间,高二三寸,状如珊瑚,有红、白二色,枝上有细齿。以

  • 桑白皮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桑白皮药材名称桑白皮拼音Sānɡ Bái Pí英文名CORTEX MORI别名桑根皮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.的干燥根皮。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

  • 鸨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鸨肉药材名称鸨肉拼音Bǎo Ròu出处《饮膳正要》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。原形态大鸨,又名:独豹(郭璞),鸨(《饮膳正要》)。嘴铅灰色,先端近黑。虹膜暗褐色。头、颈及前胸皆深

  • 杨梅叶

    药材名称杨梅叶拼音Yánɡ Méi Yè来源药材基源: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yrica rubra (Lour.) Sieb.et Zucc.[Mosella rubra Lou

  • 穗花杉根

    药材名称穗花杉根拼音Suì Huā Shān Gēn来源药材基源:为红豆杉科植物穗花杉的根及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mentotaxus argotaenia (Hance)Pilger[Podo

  • 丝绵

    药材名称丝绵拼音Sī Mián别名绵(《本草拾遗》),蚕绵(《医林纂要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用蚕茧下脚经精炼、扯松的制成品。功能主治治吐血,衄血,便血,血崩,痔疮,外伤出血,聤耳,冻疮。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