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野花椒

野花椒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野花椒

药材名称野花椒

拼音Yě Huā Jiāo

别名花椒岩椒

来源芸香花椒属植物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,以根、果实入药。果实秋末冬初采摘,晒干;根、叶随时可采。

性味果皮:辛,温。有小毒。

种子(也可作椒目用):苦、辛,凉。

根:辛,温。

功能主治果皮:温中止痛,驱虫健胃。用于胃痛,腹痛,蛔虫病;外用治湿浊,皮肤瘙痒,龋齿疼痛。

种子:利尿消肿。用于水肿,腹水。

根:祛风湿,止痛。用于胃寒腹痛,牙痛,风湿痹痛。

用法用量果皮、根0.5~1.5钱,种子1~2钱。果皮、根外用适量,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野花椒

药材名称野花椒

拼音Yě Huā Jiāo

别名叶尔玛(藏名)

出处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
来源芸香科植物西藏花椒果皮、种子。8~10月采收成热的果实。晒干,将果皮与种子分开,果皮为花椒,种子为椒目

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,高1米。嫩枝暗棕色或暗灰色,着生疏少而短小下弯的皮刺。叶互生,单数羽状复叶;小叶2~7对,具极短柄;小叶片卵形或广卵形,长2.5~5厘米,宽1.5~3.5厘米,叶缘具锐锯齿,齿间及叶的两面具粗大的腺点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绿色。聚伞圆锥花序顶生;雌雄异株;花被片4~8。蓇葖果,成熟心皮2~4,棕褐色,具腺点。种子1个,黑色有光泽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坡的灌木丛中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
性味辛,温,有小毒。

功能主治温中散寒,燥湿杀虫。治胃腹冷痛,呕吐,寒湿泻痢,蛔虫病。椒目:行水,治水肿胀满。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5~1钱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野花椒

药材名称野花椒

拼音Yě Huā Jiāo

英文名Pericarp of Tibet Pricklyash

别名叶尔玛。

出处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,根也可入药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的果实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[Z.setosum Hemsl.]

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收成熟的果实,除去杂质,晒干。

原形态野花椒 灌木,高1-2m。树干有时无刺,枝通常有皮刺及白色皮孔,皮刺基部肩宽可达2cm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厚纸质;叶轴边缘有狭翅和长短不等的皮刺;小叶柄极短,项生小叶具柄,长0.5-1cm;小叶片5-11,卵圆形、卵状长圆形或广卵形,长2-5cm,宽1-3cm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两侧略不对称,边缘有细钝锯齿,两面及齿缝处均有透明腺点,上面密生短刺状刚毛,以中脉处最明显。聚伞状圆锥花序项生,长1-5cm;花单性,花被片5-8,一轮;雄花雄蕊5-7稀为4或8,药隔须面现成三棱形,具深色腺点1颗,花盘环形而增大;雌花心皮2-3,稀为1,背缝具腺点1颗,花柱外弯,柱头略成钝三角形。成熟的心皮1-2,少为3,红色至紫红色,表面密集半透明的腺点,干后浮突,有短柄,长约2.5mm。种子近球形,径约4mm,黑色光亮。花期3-5月,果期6-8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灌丛中,亦有栽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及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贵州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分果球形,常1-2个集生,每一分果沿腹背缝线开裂达基部,直径6-7mm。表面褐红色,密集凸起的小油腺点。基部延长为子房柄,长约2.5mm,中部直径约1mm,具纵皱纹。种子卵球形,长4-4.5mm,直径3.5-4mm,黑色,光亮,基部种阜嵌入状。果皮质韧。气淡,味苦、凉;微麻而辣。

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壁厚约2μm,细胞内不含色素,外被角质层。下皮细胞2列,富含棕色色素块。中果皮分布有20个左右的大型油室,类圆形,直径175-400μm,维管束约25个。薄壁细胞含较多草酸钙簇晶及少量的方晶。内果皮为2-5列木化厚壁细胞,外侧1-2列细胞有时较大,切向延长,长径100-200μm,孔沟清晰,内方1-3列细胞椭圆形或近圆形。

化学成分根含生物碱茵芋碱(skimmianine),加锡弥罗果碱(edulinine),左旋-7-去羟基日巴里尼定(ribalinine),阿瑞罗甫碱(araliopsine)。根皮含二氢白屈菜红碱(dihydrochelerythrine),氧化白屈莱红碱(oxychelerythrine),N-乙酸基番荔枝碱(N-acetylanaine),苗芋碱(skimmianine),γ-崖椒碱(γ-fagarine),白屈菜红碱(chel-erythrine),木兰花碱(magnoflorine),8-甲氧基-N-甲基二甲吡喃并喹啉酮(8-methoxy-N-methylflindersine)和木脂素芝麻素(sesamine),还含β-谷自醇(β-sitosterol)。

性味辛;温;有小毒

归经胃经

功能主治温中止痛;杀虫止痒。主脾胃虚寒;脘腹冷痛;呕吐;泄泻;蛔虫腹痛;湿疹;皮肤瘙痒;阴痒;龋齿疼痛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-6g;或研粉,1-2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含漱;或研末调敷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构树汁

    药材名称小构树汁拼音Xiǎo Gòu Shù Zhī来源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小构树的树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.et Zucc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

  • 红大戟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红大戟药材名称红大戟拼音Hónɡ Dà Jǐ英文名RADIX KNOXIAE别名红牙大戟、红牙戟、紫大戟、广大戟、南大戟、将军草、野黄萝卜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K

  • 礞石

    药材名称礞石拼音Ménɡ Shí出处《嘉佑本草》来源为变质岩类岩石绿泥石片岩或云母片岩的石块或碎粒。采得后,拣净杂石泥土。原形态①绿泥石片岩主要由绿泥石组成,常成细小鳞片或针状集合

  • 莴苣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莴苣药材名称莴苣拼音Wō Jù别名莴苣菜(《肘后方》),千金菜(《清异录》),莴笋(《滇南本草》),莴菜(《纲目》),蕂菜(《河北药材》)。出处《食疗本草》来源为菊科植物莴苣

  • 小叶薄荷

    药材名称小叶薄荷拼音Xiǎo Yè Bò He别名续则(维名)。出处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小叶薄荷的全草。夏季采割,切段,阴干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15~30厘米,全株

  • 六方藤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六方藤药材名称六方藤别名方茎宽筋藤、翅茎白粉藤来源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六方藤Cissus hexangularis Thorel ex Planch.,以藤入药。全年可采,晒干或鲜用

  • 大麦奴

    药材名称大麦奴拼音Dà Mài Nú来源药材基源:为黑粉菌科真菌大麦坚黑粉菌寄生于麦穗上所产生的菌瘿及孢子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stilago hordei(Pers.)Lagerh采收和储藏:果

  • 鹬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鹬肉药材名称鹬肉拼音Yù Ròu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鹬科动物红脚鹬或鹬属其他种动物的肉。原形态体长约27厘米。嘴长,端部黑色,上嘴基部褐色,下嘴基部角黄色。虹膜黑

  • 毛梾枝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毛梾枝叶药材名称毛梾枝叶拼音Máo Lái Zhī Yè出处《江苏药材志》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毛梾的枝叶。原形态毛梾,又名:红零子、红梗山茱萸、癞树、八树。

  • 海南三七

    药材名称海南三七拼音Hǎi Nán Sān Qī别名山田七、圆山奈来源药材基源:为姜科植物海南三七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Kaempferia rotund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除去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