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芋梗

芋梗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芋梗

药材名称芋梗

拼音Yù Gěnɡ

别名芋荷杆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芋茎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
出处本草衍义

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叶柄。7~8月间采取。

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芋头"条。

功能主治治泻痢,肿毒。

①《本草衍义》:"擦蜂螫处。"
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利水,和脾,消肿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鲜者0.5~2两。外用: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。

复方①治腹泻痢疾:芋茎(叶柄)、陈萝卜根、大蒜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②治筋骨痛,无名肿毒,蛇头指,蛇虫伤:芋茎捣烂,敷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芋梗

药材名称芋梗

拼音Yù Gěnɡ

英文名Petiole of Dasheen

别名芋荷杆、芋茎

出处出自《本草衍义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柄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ocasia esculenta (L.) Schott

采收和储藏:8-9月采收,除去叶片,洗净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
原形态芋,湿生草本。根茎卵形,常生多数小球茎,褐色,具纤毛。叶基生,2-3枚或更多,叶柄肉质,长20-90cm,绿色,基部呈鞘状;叶片卵状广椭圆形,长20-50cm,质厚,盾状着生,先端短而锐尖,基部耳形,耳片钝头,全缘,呈波状。花序柄常单生,短于叶柄;佛焰苞长短不一,一般为长20cm左右;管部绿色,长约4cm,粗2.2cm,长卵形;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约17cm,展开成舟状,边缘内郑,淡黄色至绿白色;肉穗花序长约10cm,短于佛焰苞;雌花序位于下部,长3-3.5cm,中性花序位于中部,长3-3.3cm,雄花序位于上部,长4-4.5cm,先端骤狭,附属器钻形,长约1cm。期期2-8月。

生境分部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
性味味辛;性平

归经心;脾经

功能主治祛风;利湿;解毒;化瘀。主荨单板机疹;过敏性紫癜;腹泻小儿盗汗黄水疮;无名肿毒;蛇头疔;蜂螫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掺。

各家论述1.《本草衍义》:擦蜂螫处。

2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利水,和脾,消肿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腐婢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腐婢药材名称腐婢拼音Fǔ Bì出处《本草经集注》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茎、叶。春、夏、秋均可采收。原形态豆腐木,又名:满山香、小退赤、知时木、早禾柴、黑毛列、臭常山、铁箍

  • 水狼萁

    药材名称水狼萁拼音Shuǐ Lánɡ Qí别名卷叶凤尾、白兰地草、白栖石来源蕨类中国蕨科粉背蕨属植物粉背蕨Aleuritopteris farinosa (Forsk.) Free

  • 山大黄

    药材名称山大黄拼音Shān Dài Huánɡ别名唐大黄、台黄、土大黄、峪黄、籽黄、北大黄、大黄、格西古讷、野大黄、酸酸草、黄古卵子、苦大黄、华北大黄、祁黄、庄黄出处出自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来源药材

  • 接骨木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接骨木药材名称接骨木拼音Jiē Gǔ Mù别名公道老、扦扦活、马尿骚、大接骨丹[陕西]来源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,以全

  • 白残花

    药材名称白残花别名野蔷薇来源蔷薇科白残花Rosa multiflora Thunb. var. cathayensis Rehd. et Wils.,以花、根入药。生境分部华东。性味苦、涩,寒。功能主

  • 鹈鹕油

    药材名称鹈鹕油拼音Tí Hú Yóu别名斑嘴鹈鹕、淘鹅油来源鹈形目鹈鹕科斑嘴鹈鹕Pelecanus roseus Gmelin,以脂肪入药。生境分部我国北部地区,冬季迁南

  • 毛冬青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毛冬青叶药材名称毛冬青叶拼音Máo Dōnɡ Qīnɡ Yè出处《广西中草药》来源冬青科植物毛冬青的叶片,全年可采。性味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性平,味苦

  • 刺参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刺参药材名称刺参拼音Cì Shēn别名刺仙茅、川参来源川续断科刺参属植物大花刺参Morina bulleyana Forr.,以根入药。秋冬采集,切片晒干或鲜用。除前种外

  • 玉珊瑚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玉珊瑚根药材名称玉珊瑚根拼音Yù Shān Hú Gēn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茄科植物珊瑚樱的根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珊瑚樱,又名:珊瑚子、冬珊瑚。小灌木,高0.6

  • 米仔兰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米仔兰药材名称米仔兰拼音Mǐ Zǎi Lán别名碎米兰、兰花米、珠兰、木珠兰来源楝科米仔兰属植物树兰Aglaia odorata Lour.,以枝、叶及花入药。夏季花开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