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牛肝菌

牛肝菌

药材名称牛肝菌

拼音Niú Gān Jūn

别名见手青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牛肝菌科真菌华美牛肝菌、红脚牛肝菌、桃红牛肝菌、魔牛肝菌的子实体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letus speciosus Frost.[Suillus speciosus (Frost)Kumtz.]

原形态1.华美牛肝菌 菌盖半圆形,后平展,盖宽8-15cm。表面干而平滑,无光泽,玫瑰红色、酒红色,偶尔杂以黄色晕斑。菌肉淡黄色,伤后变蓝色。菌管贴生,蜜黄色,伤后变蓝。柄等粗,上部蜜黄色,基部污褐色,上端具网络。孢子狭纺锤形、长柱状,(11-15)μm×(2.5-3.5)μm。

2.红脚牛肝菌 菌盖中凸而平展。盖宽5-20cm。干,初有微绒毛。黄褐色、红褐色、月桂色。菌肉黄色,伤后变蓝。菌柄等粗,基部不膨大,长4-15cm,径2-3cm。黄色、红色、具深红色或朱红色斑点,不呈网状,柄基伤后初变蓝,后变褐色。孢子纺锤形,(12-16)μm×(4-6)μm。

3.桃红牛肝菌 菌盖阔而平展,干,幼时微粘,初有绒毛,后光滑,宽9-16cm。紫红色、玫瑰红色、血红色。菌肉柠檬黄色,伤后呈淡蓝色。菌管柠檬黄色、硫黄色,伤后变绿褐,弯生,近柄处下陷,柄棒状,基部呈臼形,上端具纵长的条纹,中下部有网络,黄色,基部呈玫瑰红色。孢子近纺锤形,两侧近于对称,(11-15)μm×(4-5)μm。单生或群生,稀有成簇丛生,多生于壳斗科植物林下。见于7-10月。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4.魔牛肝菌 菌盖宽7-30cm。半圆形,后近平展。干,有时具龟裂。淡灰色或橄榄褐色,有时有粉红色基调。菌肉白色、淡黄色,伤后变蓝。菌管口红色,伤后初变蓝再转黑。柄短而粗,几呈一短臼形,径可达6cm,长约8cm。孢子纺锤形,椭圆形,(11-15)μm×(4-6)μm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华美牛肝菌 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下,喜潮湿,易腐烂,8-9月份为盛产季,多见于壳斗科植物林下。

2.红脚牛肝菌 单生或群生于坚硬木林下,以壳斗科林为普遍,习见于夏、秋季节。此菌初期呈红色为主的色泽,且大型,易被发现。

3.桃红牛肝菌 生于栎林下或林边草地。7-10月现蕾和出菇。

资源分布:1.华美牛肝菌 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2.红脚牛肝菌 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3.桃红牛肝菌 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化学成分1.红脚牛肝菌含硒(selenium)。

2.桃红牛肝菌含甾醇(sterol),脂肪(fat)和氨基酸(aminoacid),主要的有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缬氨酸(valine)及脯氨酸(proline)。尚含有硒元素。

3.魔牛肝菌从魔牛肝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魔牛肝菌毒蛋白(bolesatine),包含有567个氨基酸,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3 000。

药理作用魔牛肝菌毒蛋白具有抑制珠蛋白合成的作用。另从中分离出一种蛋白质 bolesatine(为一种植物血凝素),有促进T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和单核细胞释放白介素-1α和白介素-2的作用。

性味微甘;性温

功能主治消食和中;祛风寒;舒筋络。主食少腹胀;腰腿疼痛;手足麻木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6-12g。

注意牛肝菌中的魔牛肝菌有毒,食后可导致呕吐、腹泻和痉挛,但经煮沸后。毒素可因高温而分解。

复方此类真菌的子实体受伤遇氧后,即呈蓝、绿色,故名见手青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广西莲座蕨

    药材名称广西莲座蕨拼音Guǎnɡ Xī Lián Zuò Jué来源药材基源:为观音座莲科植物广西观间座莲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giopteris kwangsiensis Ching原形态

  • 苦参实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苦参实药材名称苦参实拼音Kǔ Shēn Shí别名苦参子(《纲目》),苦豆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。出处《唐本草》来源为豆科植物苦参的种子。7~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

  • 白地牛

    药材名称白地牛来源萝藦科白地牛Cynanchum mooreanum Hemsl.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广东。功能主治主治肠结核。用法用量配苦木霜、黄柏、毛冬青

  • 蝮蛇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蝮蛇骨药材名称蝮蛇骨拼音Fù Shé Gǔ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蝮蛇科动物蝮蛇的骨骼。功能主治《本草拾遗》:"主赤痢,取骨烧为黑末,饮下三钱匕。"

  • 九头青

    药材名称九头青拼音Jiǔ Tóu Qīnɡ别名落地荷花、歇地龙胆、鲤鱼胆、矮杆鲤鱼胆、五岭龙胆来源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簇花龙胆Gentiana davidii Franch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

  • 砂漏芦

    药材名称砂漏芦拼音Shā Lòu Lú英文名Root of Gmelin Globethistle别名刺甲盖、恶背火草、火绒草、刺头出处出自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区科植物砂蓝刺头的

  • 椰子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椰子药材名称椰子拼音Yē Zi来源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Cocos nucifera L.,以果肉汁和果壳入药。果实成熟时采集,随时取肉汁及果壳供用。性味甘,温。功能主治果肉汁:补虚

  • 黄杨木叶

    药材名称黄杨木叶拼音Huánɡ Yánɡ Mù Yè别名黄杨脑(《丹溪心法》)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嫩叶。化学成分叶含黄杨碱E、黄杨醇碱E、环朝鲜黄

  • 狗蚁草

    药材名称狗蚁草别名链夹豆、练夹豆、小号野花生、山花生来源豆科狗蚁草Alysicarpus vaginalis (L.) DC.[A. mummulariaefolius DC.],以全草、根、叶入药。

  • 黄泡果

    药材名称黄泡果拼音Huánɡ Pào Guǒ出处《文山中草药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栽秧泡的果实。春、夏采收。性味酸,平。功能主治补肾涩精。治神经衰弱,多尿,遗精,早泄。用法用量内服: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