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榼藤子

榼藤子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榼藤子

药材名称榼藤子

拼音Kē Ténɡ Zǐ

别名象豆(《南方草木状》)。合子(《本草拾遗》),榼子(《日华子本草》),眼镜豆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。

出处《本草拾遗》

来源为豆科植物榼藤种子

化学成分含甾醇、黄酮类、酚性成分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。近从种子中分离出有抗肿瘤作用的皂甙元,酸解产生榼藤子酸、阿拉伯糖、木糖。

药理作用种子核仁中含两种毒性皂甙,作用相似。毒性相等。对哺乳类动物主要为引起溶血;0.0005~0.002克/公斤可使血压剧降,肠容积增加,肾容积也略有增加,显示内脏血管扩张,小肠、子宫平滑肌被抑制,死于呼吸衰竭。对阿米巴原虫有杀死作用,对草履虫毒性较小,无抗菌效力,亦不能伤害孑孓,但能毒鱼。木质及树皮中皆含此皂甙,而叶中则无。有报告种子能致吐、泻;但也有人认为,其味虽苦、辛,但仍可供食用。

从种子中提出的皂甙元,有抗肿瘤作用(15~30毫克/公斤能使大鼠的瓦克氏癌抑制64~100%而不死亡)。

性味《开宝本草》:"味涩甘,平,无毒。"(一说有毒)

功能主治治便血,血痢,黄疸,脱肛,痔疮,喉痹。

①《南方草木状》:"解诸药毒。"

②《本草拾遗》:"主五痔,喉痹,以仁为粉,微熬,水服一、二匕。"

③《开宝本草》:"治小儿脱肛血痢泻血,并烧灰服,或以一枚割瓤熬研,空腹热酒服二钱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研末或烧存性研末,0.5~1钱。

复方①治大肠风毒,泻血不止:榼藤子三枚,重厚者。以七、八重湿纸裹煨,良久胀起,取去壳用肉,细切,碾罗为散,每于食前,以黄耆汤调下一钱。(《圣惠方》)

②治黄疸、营养性水肿:跟镜豆仁粉一至三钱。冲开水服。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

③治五痔:榼藤子烧成黑灰,微存性,米饮调服。(《本草衍义》)

④治喉痹肿痛:榼藤子烧研,酒服一钱。(《圣惠方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榼藤子

药材名称榼藤子

拼音Kē Ténɡ Zǐ

英文名Entada Sten

别名象豆、合子、榼子、眼镜豆、眼睛豆、牛眼睛、老鸦肾

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;1.《南方草木状》:榼藤,依树蔓生,如通草藤也,其于紫黑色,三年方熟。其壳贮药,历年不坏。生南海。

2.《本草衍义》:榼藤子,紫黑色,微光,大一、二寸,圆扁,人多剔去肉,作药瓢垂腰间。3.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:眼镜豆。有毒部位是种子、树皮、根皮。中毒症状:误食种子,引起头晕,呕吐,血压急剧下降,呼吸减缓而死亡。解救方法:洗胃,导泻;服稀醋酸或鞣酸。如血压下降,可皮下注射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榼藤子的种子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ntada phaseoloides (L.) Merr.[Lens phaseoloides L.]

采收和储藏:冬、春季种子成熟后采集,去外壳,晒干。

原形态榼藤子 常绿木质大藤本。茎扭旋,枝无毛。二回羽状复叶,长10-25cm,通常有羽片2对,顶生一对羽片变为卷须;小叶2-4对,革质,长椭圆形,长3-8.5cm,宽1.5-4cm,先端钝,微凹,基部略偏斜,无毛。穗状花序单生或排列成圆锥状,长12-25cm,花序轴密生黄色绒毛;花淡黄色,有香气,长2-3mm;花萼阔钟状,萼齿5;花瓣5,基部稍连合;雄蕊10,分离,略突出花冠;子房有短柄,花柱丝状,柱头凹下。荚果木质,长达1m,宽8-12cm,弯曲,扁平,成熟时逐节脱落,每节内有1颗种子。种子近圆形,直径4-6cm,扁平,暗褐色,成熟后种皮木质,有光泽,具网纹。花期3-4月,果熟期8月下旬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600m的山坡灌木丛中,以及混合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种子为扁圆形,直径4-5cm,厚10-18mm。表面棕褐色,具光泽,少数两面中央微凹,被棕黄色粉状物,除去后可见细密的网状纹理。种脐长椭圆形,种皮极坚硬,难破碎,破开后,厚1-2mm,种仁乳白色,子叶两片,甚大,顾5-7mm,子叶间中央部分常有空腔,近种脐处有细小的胚。气微,味淡,嚼之有豆腥味。

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:外层为1列栅状组织,光辉明显,带的外侧无色,内侧为黄色,栅状细胞外被较厚的角质层,其下为1-3列支持细胞,胞腔明显;其下为众多的大型厚壁细胞组织,排列疏松,胞间隙大。其内侧有的具颓废层。最内方由多层排列紧密切向长梭形细胞组成。子叶外层为小长方形细胞,内部为大型、类方形薄壁细胞。

粉末特征:棕黄色。①栅状细胞长100μm,直径约8μm。②支持细胞胞腔明显,呈类哑铃形或类圆形,细胞壁较厚内含色素。③大型细胞多角形,长径60-180μm,壁较厚。④梭形细胞壁较厚,长20-40μm。⑤子叶细胞碎片,内含淀粉和油滴;淀粉粒类圆形、椭圆形,长径15-60μm,大粒脐点裂纹状。

化学成分榼藤子种子含有脂肪油,其脂肪酸组成为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硬 脂酸(stearic acid),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,山萮酸(behen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和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。种仁中含酰胺类:榼藤酰胺(entadamide)A、B和榼藤酰胺A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entadarmideA-β-D-glucopyranoside)。酚性物:2-羟基-5-丁氧基苯乙酸(2-hydroxy-5-butoxyphenylacetic acid),2-β-D-吡喃葡萄糖基-5-丁氧基苯乙酸(2-β-D-glucopyranosyloxy-5-butoxyphenylacetic acid),2,5-二羟基苯乙酸甲酯(2,5-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methyl ester),榼藤子甙(phaseoloidin)即是尿黑酸-2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homogentisic acid-2-O-β-D-glucopyranoside)。还含蛋白质糖类。

药理作用1.毒性作用:种子核仁中含两种毒性皂甙,作用相似,毒性相等。对哺乳类动物主要为引起溶血;0.0005-0.002g/kg可使血压剧降,肠容积增加,肾容积也略有增加,显示内脏血管扩张,小肠、子宫平滑肌被抑制,死于呼吸衰竭。

2.杀菌作用:对阿米巴原虫有杀死作用,对草履虫毒性较小,无抗菌效力,亦不能伤害孑孓,但能毒鱼。木质及树皮中皆含此皂甙,而叶中则无。有报告种子能致吐、泻;但也有人认为,其味虽苦、辛,但仍可供食用。

3.抗肿瘤作用:从种子中提出的皂甙元,有抗肿瘤作用(15-30mg/kg能使大鼠的瓦克氏癌抑制64-100%而不死亡)。每日给予所含皂甙14-45mg/kg,连给3天,对大鼠肉瘤瓦克-256有明显的抗癌活性。

毒性种子核仁中含两种毒性皂甙,作用相似,毒性相等

鉴别取本品粉末少许,加氯仿2ml,振摇片刻,滤过,滤液置试管中,沿管壁加硫酸适量,界面处由黄色变为红色,最后显紫色,而氯信层显浅绿色。(检查甾类化合物)

性味涩甘;平;无毒

归经胃;肝;大肠经

功能主治行气止痛,利湿消肿。主脘腹胀痛,黄疸,脚气水肿,痢疾,痔疮,脱肛,喉痹

用法用量内服:烧存性研末,1-3g;或煎服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
复方①治大肠风毒,泻血不止:榼藤子三枚,重厚者。以七、八重湿纸裹煨,良久胀起,取去壳用肉,细切,碾罗为散,每于食前,以黄耆汤调下一钱。 (《圣惠方》)②治黄疸、营养性水肿: 眼镜豆仁粉一至三钱。冲开水服。 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③治五痔: 榼藤子烧成黑灰,微存性,米饮调服。(《本草衍义》)④治喉痹肿痛: 榼藤子烧研,酒服一钱。 (《圣惠方》)

各家论述1.《南方草木状》:解诸药毒。

2.《本草拾遗》:主五痔,喉痹,以仁为粉,微熬,水服一、二匕。

3.《开宝本草》:治小儿脱肛血痢泻血,并烧灰服,或以一枚割瓤熬研,空腹热酒服二钱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红花鹅掌柴

    药材名称红花鹅掌柴拼音Hónɡ Huā é Zhǎnɡ Chái英文名root of Redflower schefflera别名七叶莲、通花树、当遁出处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

  • 绢毛石花

    药材名称绢毛石花拼音Juàn Máo Shí Huā别名卷丝苦苣苔来源苦苣苔科绢毛石花Corallodiscus sericeus (Craib)Burtt,以全草入药。

  • 蝼蛄虾

    药材名称蝼蛄虾拼音Lóu Gū Xiā英文名mole cricket别名蝼蛄虾出处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蝼蛄虾科动物大蝼蛄虾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pogebia major

  • 小五彩苏

    药材名称小五彩苏拼音Xiǎo Wú Cǎi Sū别名小洋紫苏、金耳环、盆上金耳环、五色草、假紫苏、洋紫苏、金钱炮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小五彩苏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eus scutel

  • 砗磲肉

    药材名称砗磲肉拼音Chē Qú Ròu来源药材基源: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和长砗磲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.Tridacna elongata

  • 射干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射干药材名称射干拼音Shè Gān英文名RHIZOMA BELAMCANDAE别名乌扇、扁竹、绞剪草、剪刀草、山蒲扇、野萱花、蝴蝶花来源本品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

  • 树萝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树萝卜药材名称树萝卜拼音Shù Luó Bo别名葫芦暗消、陆次、猴子板凳、瘿袋花来源杜鹃花科爱楠属植物白花树萝卜Agapetes mannii Hemsl.[A

  • 石上蕉

    药材名称石上蕉拼音Shí Shànɡ Jiāo英文名Triplicate Calanthe别名黎芦叶虾脊兰、山三棱出处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三褶虾脊兰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

  • 鹬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鹬肉药材名称鹬肉拼音Yù Ròu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鹬科动物红脚鹬或鹬属其他种动物的肉。原形态体长约27厘米。嘴长,端部黑色,上嘴基部褐色,下嘴基部角黄色。虹膜黑

  • 朝鲜梾木枝

    药材名称朝鲜梾木枝拼音Cháo Xiān Lái Mù Zhī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朝鲜梾木的枝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wida coreana (Wanger.)Sojak[Corn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