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蜜瓜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瓠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瓠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孕而未出生的幼体。又称胎元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故有胎孕不育,治之不全,此气之常也,所谓中根也。”一般从妊娠二周为孕卵,以后各种器官逐渐形成称胚胎,四月称始胎,六月为胎儿。
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方。麻黄(带节)六分,荆芥二钱,桔梗、薄荷各一钱,大枣、金橘饼各一枚,杏仁一钱半,生甘草五分。水煎服。治风伤肺,寒伤太阳,头痛恶寒,无汗而喘,咳嗽白痰等症。
即指纹郁滞,推之不畅。主病邪稽留,阻遏营卫运行,每因痰湿、食滞、邪热郁结所致,均属实证。
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九头狮子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治法之一。①指通利大小便。如下焦湿热或津液枯燥所引起的二便不通。用榆白皮、冬葵子、郁李仁、柏子仁、滑石、火麻仁之类。②同开窍。详该条。
①刺法名。指出针时左右摇动针体的方法。《针经指南》:“摇者,凡泻时欲出针,必须动摇而出是也。”其摇而出针,开大针孔,以泄邪气,泻法用之。本法源于《灵枢·官能》:“摇大其穴。”②推拿手法名。见《诸病源候
推拿手法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体痛候》。用指腹压在局部不动,比压法要轻。
出《望诊遵经》。气色,指五脏的精气及反映于面部色泽;门户,指五脏在面部分属部位。五脏各有主色和分部,前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尅的理论,从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泽变化,以推测五脏的病变及预后。这种诊法,须四诊合参,
补法之一。补气与养阴生津并用的治法。气津两虚,表现为汗出过多、肢体怠倦、气短懒言、口干作渴、舌质红干、脉虚或细,用生脉散之属,以益气敛汗,养阴生津。
病证名。黄兴德《胎产集要》:“胞胀不下,因败血流入胞中,即胀大。”治法参见胞衣不下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