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阳法之一。治疗阳气不足,肝为寒邪所中或寒滞肝脉,出现手足逆冷,干呕吐冷涎,寒疝绕脐痛或下腹胀痛,牵引睾丸坠痛,脉沉弦紧诸症。常用方如吴茱萸汤、大乌头煎等。
指虚证、实证同时出现。①疾病治疗不当,或邪气过盛,使正气已虚而邪实仍在。②原来体质比较虚弱的人,感受实邪,出现正虚邪实的证候。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:“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。”通常以正虚为本,邪实为标
熄风法之一。治疗肝风内动偏于血虚的方法。热性病后期耗伤阴血,出现唇焦舌燥、筋脉拘急、手足蠕动,或头目眩晕、脉细数等症,用生地、白芍、天冬、鸡子黄、龟板、鳖甲、牡蛎、钩藤等药。
【介绍】:见黄良佑条。
即红中黑纹舌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清·吴溶堂《保婴易知录》。小儿初生时,腮内生如米豆大一小疱,次日渐大,如有所含,故名含腮。若不早治,则可蚀破腮颊。宜先以盐汤洗净患处,然后用二金散(鸡内金、郁金等分)吹之。
即扶桑丸,见该条。
见《中药大辞典》。为茵芋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痘疮方愈,而疹子随发的证候。因痘后余毒未尽,更恣意饮食,外感风寒而引起,其症遍身出疹,先如粟米,渐成云片状。治宜疏风清热,用加味消毒饮(《医宗金鉴》:荆芥、防风、牛蒡、升麻、甘草、赤芍、山楂、
病证名。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指初生小儿腹泻与呕吐并见。多由哺乳过早、过量,或感寒热之邪,扰及胃肠所致。治宜抑制乳食。轻证,减少乳量,代以米汤、糖、盐水等;病情好转后,逐渐增加乳量。重证,应禁食,给予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