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脾经咳嗽

脾经咳嗽

病证名。又称脾咳。指脾胃湿热,上熏于肺,或脾虚土不生金所致的咳嗽。《症因脉治内伤咳嗽》:“脾经咳嗽之症,咳而右胁下隐隐作痛,痛引心脾,神衰嗜卧,面色痿黄腹胀黄肿身重不可以动,动则咳剧,此脾咳嗽之症。”辨治:肺有热者,家秘泻白散;脾胃热积栀连二陈汤肺气不足生脉散;土不生金,四君子汤;有痰,六君子汤虚热,加丹皮、山栀、热甚加栀、连。《不居集·脾经咳嗽》:“脾咳之状,咳则右胠下痛,阴阴引肩背,甚则不可以动,动则咳剧,升麻汤主之。咳而涎出,续续不止,引小腹谓之脾咳。”参见咳嗽、脾咳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别直参

    见《增订伪药条辨》。为人参之产于朝鲜者,详人参条。

  • 药烦

    证名。见《温疫论》上卷。指服药后出现烦闷及头、身发痒等症。《伤寒绪论》烦热:“凡服药后,烦闷不安,头面发际遍身发痒者,谓之药烦,此胃虚不能胜药力也。与热姜汤徐徐呷之。药中宜加生姜以行胃气自安。”本证可

  • 太阳腑病

    病证名。亦称太阳腑证。为太阳经邪热不解,内犯膀胱所致。有蓄水与蓄血之分。《伤寒溯源集·中风失治》:“太阳者,膀胱之经也。……太阳之经邪不解而内犯膀胱,则下焦不蒸而气液不得上腾。”《伤寒论辨证广注·太阳

  • 败血冲心

    产后三冲之一。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指分娩后由于恶露,瘀血不下,或下而不畅所致。临床以神志错乱,颠狂等为主要特征。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一:“败血上冲有三,或歌舞谈笑,或怒骂坐卧,甚者踰墙上屋,口咬拳打,山

  • 怒中

    类中风病证之一。怒则气上,因暴怒则肝气上逆,血随气溢而引起的类中风证。

  • 黑痣

    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一。即面黑子。详该条。

  • 海草

    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海带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肘后方

    见肘后备急方条。

  • 外证头痛

    病证名。指外感头痛。《内外伤辨·辨头痛》:“外证头痛常常有之,直须传入里实方罢。”详外感头痛条。

  • 乌疔草

    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龙葵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