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脐湿

脐湿

病证名。出《颅囟经》。指新生儿脐带脱落后,脐孔湿润不干,甚或有水溢出,或脐孔周围稍见红肿。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,为水湿所浸,如洗浴未给揩干,或因尿布过分潮湿,久浸脐部而成。治宜外用收敛固涩药物,如枯矾、煅龙骨、煅牡蛎、滑石粉等,干扑脐部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耳穴探测器

    针灸仪器。通过测定耳廓皮肤电阻确定耳穴位置的仪器。市售的耳穴探测器分电表指示、氖灯指示和音响指示三种。以后者为常用。使用时,打开电源开关,将探棒插头插入“检查”插孔内,此时耳机无声,即可探测。将一电极

  • 二味黑锡丹

    即黑锡丹第二方,见黑锡丹条。

  • 迎香毒

    病名。《疔疮要诀》:“此疔发于脾肾肺火,生鼻孔两旁根。”由阳明热毒结聚所致。证见鼻孔旁边迎香穴焮肿作痛,甚则恶寒身热。宜清热解毒。可服用苏梗、花粉、橘红、川贝母、连翘、银花、薄荷、甘草、鲜芦根之属。

  • 盘肠痧

    痧证之一。①即紧痧。《痧胀玉衡·盘肠痧》:“痧毒肆行,盘转肠胃,虽不痛不疼,苦楚万状,命在须臾,此紧痧之症也。”②即绞肠痧。《痧证汇要·绞肠痧(盘肠痧)》:“心腹绞痛,大痛,或如板硬,或如绳转,或如筋

  • 肺阴虚

    多由久病体弱,发汗太过,或邪热耗损肺阴所致。临床表现既有肺虚、亦有阴虚之证。症见干咳少痰,潮热盗汗,两颧潮红,手足心热,咽燥音哑,舌红干,少苔,脉细数。若虚火伤络则痰中带血。治宜滋阴润燥,咯血者须清络

  • 半肢风

    病证名。指一侧上下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的疾患。①指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(见《医贯·中风论》)。参见半身不遂条。②指两下肢软弱,难于行动。多由肝肾精血亏损,或肾阴肾阳俱虚,筋骨失于濡养所致。《医贯·

  • 乳子中风热

    病证名。出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。乳子中风发热,“喘鸣肩息者,脉实大也。缓则生,急则死。”张志聪:“风热之邪,始伤皮毛,喘鸣肩息,是风热盛而内干于肺气宗气,故脉实大也。夫脉之所以和缓者,得阳明之胃气也,

  •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

    参见女科辑要条。

  • ①病名。饮证的总称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脉证并治》:“夫饮有四,何谓也?师曰:有痰饮,有悬饮,有溢饮,有支饮。”《诸病源候论·痰饮病诸候》:“诸饮者,皆由荣卫气否涩,三焦不调,

  • 乳痨

    病名。乳疾的痨症。出《秘传外科仙方》。多由肝气郁结、胃经痰浊凝结所致。初起结核形如梅李,硬而不痛,皮色如常。数日后肿块渐大,与皮肤粘连,隐痛,皮色转微红,肿块逐渐变软成脓,脓稀呈白汁,腐肉难脱,周围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