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济本事方》卷九方。雄黄、雌黄、砒石各等分。为粗末,瓷罐收盛,上覆盖新瓷盏,赤石脂水调泥合缝,候干透以炭火加热,盏内盛清水半盏,水耗再添,自早至晚后住火,经一夜,取盏底药研细,枣肉或蒸饼为丸,麻子大
反治法之一。使用寒凉药以治疗真热假寒证,或使用温热药以治疗真寒假热证,称假反。以其治疗系顺从疾病假象的假象,实质上仍属正治法。故称。
《宣明论方》卷八方。甘遂、大戟、芫花(醋酒拌炒)各半两,牵牛子二两,大黄一两,轻粉一钱。为细末,泛水为丸,小豆大,初服五丸,以后每服加五丸,温开水送下,日三次,加至快利后却常服,病去为度。治中满腹胀,
出《望诊遵经》。气色,指五脏的精气及反映于面部色泽;门户,指五脏在面部分属部位。五脏各有主色和分部,前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尅的理论,从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泽变化,以推测五脏的病变及预后。这种诊法,须四诊合参,
证名。①无故自惊恐惧而悸动不宁,名为惊悸。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候》:“虚劳损伤血脉,致令心气不足,因为邪气所乘,则使惊而悸动不定。”参见心悸、怔忡条。②因惊而悸为惊悸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:“惊
即门牙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三。指因外邪失治传里,化热熏蒸所致的黄疸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:“今风寒客于人,使人毫毛毕直,皮肤闭而为热,当是之时,可汗而发也。……弗治,肝传之脾,病名曰脾风,发瘅,腹中热,
见《丹溪心法》卷二。即清金丸第二方,见清金丸条。
指第六胸椎。《素问·刺热篇》:“六椎下间主脾热。”
见《中药志》。为芥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