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瘴气

瘴气

病症名。①感受南方山林间湿热瘴毒所致的一种温病。《诸病源候论·瘴气候》:“夫岭南青草黄芒瘴,犹如岭北伤寒也。南地暖,故太阴之时,草木不黄落,伏蛰不闭藏。杂毒因暖而生,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行青草瘴。季夏讫孟冬,行黄芒瘴。量其用药体性,岭南伤寒,但节气多温,冷药小寒于岭北,时用热药,亦减其锱钵,三分去二。但此病外候小迟,因经络之所传,与伤寒不异。然阴阳受病,会同表里,须明识患源,不得妄攻汤艾。假令宿患痼热,今得瘴毒,毒得热更烦,虽形候正盛,犹在于表,未入肠胃,不妨温而汗之;已入内者,不妨平而下之。假令本有冷,今得温瘴,虽暴壮热烦满视寒,正须温药汗之,汗之不歇,不妨寒药下之。……其一日二日,瘴气在皮肤之间,故病者,头痛恶寒,腰背强重。若寒气在表,发汗及针必愈。三日以上,气浮于上,填塞心胸,使头痛胸满而闷,宜以吐药,吐之必愈。五日已上,瘴气深结在脏府,故腹胀身重,骨节烦疼,当下之。”②指瘴疟(《外台秘要》)。详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由肱骨的远端和前臂的尺骨、桡骨的近端而构成的肘关节。能作伸屈运动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大肠手阳明之脉……循臂上廉,入肘外廉……。”

  • 耳痔

    病名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三。多由肝、肾、胃三经湿火结聚而成。生耳孔内,或形如鼠乳,红肿微痛,不作脓,外无壅肿,但耳窍不通。治宜泻火除湿。可选用栀子清肝汤加减。或硇砂散水调成糊状,用棉签蘸药点痔上。本

  • 程日新

    【介绍】:见程辉条。

  • 疫喉衄

    病名。患疫喉邪火炽盛,上冲肺经,迫血妄行为鼻衄。此为邪气外达,一般可望痧透神清,喉烂渐减。若衄甚不止者,治宜清火、凉血、止血。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等加减。并予局部止血。

  • 三钱三

    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羊踯躅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福幼编

    儿科著作。1卷。清·庄一夔撰,刊于1777年。本书专论小儿慢惊风的治法,作者主张以温补为主,反对用寒凉攻伐。书中列述慢惊风症候,并介绍经验方2首。内容简要,刊本颇多,流传较广。

  • 草钟乳

    出《本草拾遗》。为韭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青龙疽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大全》卷二十二。即中搭手。见该条。

  • 於术

    见《增订伪药条辨》。即白术,详该条。

  • 头部。因头位居于人体之首,故名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因于湿,首如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