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法之一。①具有温通阳气,振奋心脉的作用。少阴病内有真寒,外有假热,表现为四肢厥冷,脉微细欲绝,身反不恶寒,面色浮红的戴阳证,用通脉四逆汤(见《伤寒论·辨少阴病脉证并治》)。②妇女产后气血虚弱,无乳或
病名。①指因寒湿侵犯下焦而致的小腹、睾丸牵引作疼,肿、痒、坠、胀的病证。治宜散寒止痛,服木香金铃丸。②指直肠脱出。《黄帝内经太素》卷十五:“……故冷气冲下广肠脱出名曰肠。”
【介绍】:清代藏医学家。系藏医北方学派医家,著有《医学通义》一书。
证名。即阳气欲绝之汗多证。《医略六书·杂病证治》:“亡阳汗者,……每每病笃虚极之人,多有头面汗淋,口鼻俱冷,而手足青色,气促不止者,急宜温补以追欲绝之阳。”参亡阳条。
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即蒲桃,详该条。
见《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·外科》。为盾叶薯蓣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郑连山《女科临床效方》下卷:“产后动怒,气血皆逆,面冷,肢冷,痛呕不卧,口鼻气寒,必自下冲上,此属疝瘕厥痛。川楝、吴萸、桂枝、云苓、薤白头、雄鼠矢。”
病证名。指膏粱积热,湿热伤脾所致的痿证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脾热痿软之症,唇焦齿燥,口干作渴,肌肉不仁,身重不能转侧,纵缓不能举动,此《内经》脾热痿弱之症也。”治宜清热化湿。水湿生热者,可用栀连平胃散
【介绍】:见张千里条。
①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二方。黄芪三分,炮附子、人参、槟榔、白术、百合、炒酸枣仁、茯苓(去皮)、麦门冬(汤浸去心)、肉桂各半两。为末,分为十帖,每帖加生姜五片,水煎,空腹服,日二次。治肝虚胆寒,夜间少睡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