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证名。出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。①指热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发汗已解,半日许复烦,脉浮数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。”《注解伤寒论》卷二:“烦者,热也。发汗身凉为已解,至半日许,身复热,脉浮数者,邪不尽也,可更发汗,与桂枝汤。”《伤寒明理论》卷一:“烦者,热也,……故又有烦疼,即是热疼,又有烦渴,即是热渴也,以烦为热,又何疑焉?至于胸中烦,心中烦,内烦,虚烦,皆以烦为热。”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候》:“男子劳之为病,其脉浮大,手足烦,……”②指烦躁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烦则喘喝。”王冰注:“烦谓烦躁。”③指内热心烦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烦躁健忘源流》:“内热心烦曰烦,故烦者,但心中郁烦也。”参见烦热、虚烦、心烦、烦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清热固经汤

    经验方。见《简明中医妇科学》(成都中医学院)。生地黄、地骨皮、炙龟板、牡蛎、阿胶(溶化)、焦栀子、地榆、黄芩、藕节、棕榈炭、甘草。水煎服。功能清热凉血止血。治血热崩漏。如气虚者加沙参、黄芪;口渴者加麦

  • 崔景哲

    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吏,兼懂医术。清河东武城(今北京市境内)人。

  • 痀挛

    出《灵枢·邪客》。即拘挛。详该条。

  • 窌穴

    泛指穴位。《针灸聚英》:“此书以经络窌穴类聚为一卷。”

  • 仙传外科秘方

    见仙传外科集验方条。

  • 附饼灸

    隔物灸之一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用生附子3份,肉桂2份,丁香1份,切细碾末。以黄酒或蜂蜜调和,制成6毫米厚的药饼,细针穿刺数孔,上置艾炷施灸。亦称附子灸。由于附子辛温大热,有温阳扶羸的作用,适用于阳萎,早

  • 消肾

    病名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十三。即肾消、消浊。详该条。

  • 怵惕

    证名。怵(chù触),恐惧之意;惕,惊骇之状。多因七情内伤所致。《灵枢·本神》:“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,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。”详惊、善恐条。

  • 肺痈喘

    证名。指肺痈病症所出现的气喘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源流》。其喘必兼口燥、胸中隐痛、咳唾腥臭脓痰及高热等症。多因邪火热毒挟痰瘀壅阻于肺所致。治宜保金化毒为主,如桔梗汤加防风、橘红、银花、麦冬或千金

  • 皮毛焦

    证名。指皮毛枯憔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多由经气不荣皮毛所致。《难经·二十四难》:“手太阴气绝,即皮毛焦。太阴者,肺也,行气温于皮毛者也。气弗营则皮毛焦,皮毛焦则津液去,津液去则皮节伤,皮节伤则皮枯毛折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