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滋阴清化丸

滋阴清化丸

①《增补万病回春》卷四方。生地黄(酒洗)、熟地黄(酒浸)、天门冬麦门冬茯苓、炒山药枸杞子白芍药(酒炒)、黄柏(盐酒炒)、知母(盐水炒)、玄参、炒薏苡仁各一两,五味子七钱,生甘草五钱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弹子大,每服一丸,空腹噙化。治阴虚火动而后嗽者。若盗汗,加黄芪(蜜炙)七钱;痰嗽甚,加陈皮贝母各一两。②《疡医大全》卷二十一引何继充方。天门冬、枸杞子、麦门冬、知母(酒洗)、当归(酒洗)、生地黄(酒洗)、熟地黄(酒煮)、川贝母各二两,五味子七钱,牡丹皮山茱萸、玄参各一两,茯苓、山药各一两五钱。为末,炼蜜为丸,每服三钱,空腹白开水送下。治肺痈。③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八方。熟地黄、生地黄、天门冬、麦门冬、当归、鳖甲阿胶、白芍药、茯苓、山药、贝母、天花粉、甘草、五味子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芡实大,每服一丸,含化。治劳嗽痰热,口渴汗出。④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一方。天门冬、麦门冬、生地黄、熟地黄、知母、贝母、茯苓、山药、天花粉、五味子、甘草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弹子大,每服一丸,含化。治内伤咳嗽

猜你喜欢

  • 利如膏血

    病证名。指痢疾排出呈脂膏血性的大便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十七:“此是赤利肠虚极,肠间脂与血俱下,故谓利如膏血也。”为湿热之邪郁结肠间,损伤阴络所致。治宜滋血养阴。用驻车丸。

  • 乾骚

    古病名。出马王堆汉墓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。即疥疮。详该条。

  • 全生指迷方

    方书名。又名《济世全生指迷方》。3卷。宋·王贶撰于12世纪初。明代以后原书失传。今本4卷,系编《四库全书》时自《永乐大典》辑出后改编而成。卷1为诊脉法;卷2~4为寒证、热证、风湿、疟疾、痹证、劳伤等2

  • 幼儿积聚

    病证名。《温热经纬·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》:“幼儿断乳纳食,值夏月脾胃主气,易于肚膨泄泻,足心热,形体日瘦,或烦渴善食,渐成五疳积聚。当审体之强弱,病之新久,有余者疏胃清热;食入,粪色白,或不化,健脾

  •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

    书名。又名《伤寒方论》1卷。清·徐彬撰。刊于1667年。作者推崇喻嘉言《尚论篇》,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,遂专辑方论,选录《尚论篇》中论证大意,分注于《伤寒论》113方之下,方解部分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

  • 诊家正眼

    脉学著作。2卷。明·李中梓撰于1642年。原刻本已散佚。1667年,李氏门人尤乘将此书与《病机沙篆》、《本草通玄》合刊为《士材三书》,后世或单行镌版,但内容已经尤氏增补。卷1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

  • 蛊毒

    病名。出《肘后备急方》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将蛊毒分为蛊毒候、蛊吐血候、蛊下血候等。症状复杂,变化不一,病情一般较重。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、恙虫病、急慢性血吸虫病、重症肝炎、肝硬化、重症菌痢、阿米巴痢等病

  • 五虎丹

    ①《疡医大全》卷二十三方。雄黄、菖蒲、艾叶尖、朱砂以上均不拘量,蜈蚣一条。为细末,敷搽患处。治无名肿毒。②见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(北京方)。当归、红花、防风、制南星各105克,白芷72克。为细末,每

  • 舒筋藤

    见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即宽筋藤,详该条。

  • 肩头掮法

    正骨手法。见《伤科汇纂》卷一。适用于肩关节脱臼的整复。令患者立于低处,医者双手紧握患肢手腕上部,将肩头置于患侧腋下,用力徐徐背起,并向前弯腰,利用肩头的力量使肱骨头复原,如有滑动感,即已复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