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橘叶

橘叶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橘叶

药材名称橘叶

拼音Jú Yè

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Citrus reticulata Blanco的,随时可采,晒干或鲜用。

性味苦,平。

功能主治行气,解郁,散结。用于乳腺炎,胁痛。

用法用量1~3钱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橘叶

药材名称橘叶

拼音Jú Yè

别名橘子叶(《滇南本草》)

出处《纲目》

来源芸香科植物福橘朱橘等多种橘类的。全年可采,以12月至翌年2月间采者为佳,采后阴干或晒干。

性状干燥叶多卷缩,平展后呈菱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5~8厘米,宽2~4厘米,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,光滑,对光可照见众多的透明小腺点。质厚,硬而脆,易碎裂。气香,味苦。

化学成分温州蜜橘的叶中含维生素c151毫克%:另含多种碳水化物,如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,淀粉和纤维素等等,其含量在开花时较高,果实成熟时渐减少,采摘后又增多。

各种橘叶均含挥发油。

性味苦辛,平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温,味苦辛。"

②《纲目》:"苦,平,无毒。"

归经朱震亨:"入足厥阴肝经气分。"

功能主治疏肝,行气,化痰,消肿毒。治胁痛,乳痈,肺痈,咳嗽,胸膈痞满,疝气。

①朱震亨:"导胸脯逆气,行肝气,消肿散毒,乳痈胁痛,用之行经。"

②《滇南本草》:"行气消痰,降肝气。治咳嗽,疝气等症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2~5钱(鲜者2~4两);或捣汁。

复方①治咳嗽:橘子叶(着蜜于背上,火焙干),水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②治肺痈:绿橘叶(洗),捣绞汁一盏服之,吐出脓血愈。(《经验良方》)

③治伤寒胸膈痞满:橘叶捣烂和面熨。(《本经逢原》)

④治疝气:橘子叶十个,荔枝核五个(焙)。水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⑤治水肿:鲜橘叶一大握。煎甜酒服。(《贵阳市秘方验方》)

⑥治气痛、气胀:橘叶捣烂,炒热外包,或煎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⑦杀蛔虫,蛲虫:鲜橘叶四两熬水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各家论述①《本草经疏》:"橘叶,古今方书不载,能散阳明、厥阴经滞气,妇人妒乳、内外吹、乳岩、乳痈,用之皆效,以诸证皆二经所生之病也。"

②《本草汇言》:"橘叶,疏肝、散逆气、定胁痛之药也。按丹溪言。此药共味苦涩,其气辛香,共性温散。凡病血结气结,痰涎火逆,病为胁痛,为乳痈,为脚气,为肿毒,为胸膈逆气等疾,或捣汁饮,或取渣敷贴,无不应手获效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橘叶

药材名称橘叶

拼音Jú Yè

英文名Tangerine leaf

别名橘子叶。

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trus reticulata Blanco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以12月至翌年2月间采摘为佳期,阴干或晒干,亦可鲜用。

原形态橘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,高3-4m。枝细,多有刺。叶互生;叶柄长0.5-1.5cm,有窄翼,顶端有关节;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4-ll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微凹,基部楔形,全缘或为波状,具不明显的钝锯齿,有半透明油点。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;花萼杯状,5裂;花瓣5,白色或带淡红色,开时向上反卷;雄蕊15-30,长短不一,花丝常3-5个连合成组;雌蕊1,子房圆形,柱头头状。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,横径4-7cm,果皮薄而宽,容易剥离,囊瓣7-12,汁胞柔软多汁。种子卵圆形,白色,一端尖,数粒至数十粒或无。花期3-4月,果期10-12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栽培于丘陵、低山地带、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。

资源分布:在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
性状性状鉴别 叶多卷缩或破碎,展平后呈菱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5-8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都楔形,全缘或微波状。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,光滑,对光可见众多的透明小油点。叶柄常缺,偶有者,狭翅也不明显。质脆,易碎裂。气香,味苦。

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:上、下表皮细胞各1列。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之间嵌有含草酸钙棱晶及粘液的圆形细胞。叶肉组织不等面型,栅栏细胞2列,通过中脉。中脉在上、下表面均突出,维管束上、下2个,上方短,平坦;下方较长,浅槽形,其外方纤维断续排成环状。纤维壁极厚,胞腔细小,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棱晶,形成晶鞘纤维。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交界处常有较多的大型油室。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棱晶。

化学成分橘及其变种的叶中含维生素C。另含多种碳水化合物,如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、淀粉和纤维素等等,其含量在开花时较高,果实成熟时渐减少,采摘后又增多。各种橘叶均含挥发油。

性味苦辛;平

归经肝经

功能主治疏肝行气,化痰散结。主乳痈;乳房结块;胸胁胀痛;疝气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6-15g,鲜品可用60-120g;或捣汁服。外用:适量,捣烂外敷。

复方①治咳嗽:橘子叶(着蜜于背上,火焙干),水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②治肺痈:绿橘叶(洗),捣绞汁一盏服之,吐出脓血愈。(《经验良方》)③ 治伤寒胸膈痞满:橘叶捣烂和面熨。(《本经逢原》)④ 治疝气:橘子叶十个,荔枝核五个(焙)。水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⑤ 治水肿:鲜橘叶一大握。煎甜酒服。(《贵阳市秘方验方》)⑥ 治气痛、气胀:橘叶捣烂,炒热外包,或煎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⑦ 杀蛔虫,蛲虫:鲜橘叶四两熬水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各家论述1.《本草经疏》:橘叶,古今方书不载,能散阳明、厥阴经滞气,妇人妒乳、内外吹、乳岩、乳痈,用之皆效,以诸证皆二经所生之病也。

2.《本草汇言》:橘叶,疏肝、散逆气、定胁痛之药也。按丹溪言,此药其味苦涩,其气辛香,其性温散,凡病血结气结 ,痰涎火逆,病为胁痛,为乳痈,为脚气,为肿毒,为胸膈逆气等疾,或捣汁饮,或取渣敷贴,无不应手获效。

3. 朱震亨:导胸膈逆气,行肝气,消肿散毒,乳痈胁痛,用之行经。

4.《滇南本草》:行气消痰,降肝气。治咳嗽、疝气等症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槐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槐胶药材名称槐胶拼音Huái Jiāo出处《嘉佑本草》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树脂。性味《纲目》:"苦,寒,无毒。"归经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厥阴经。&

  • 泡泡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泡泡草药材名称泡泡草拼音Pào Pào Cǎo别名尖叶棘豆、山泡泡、羚羊蛋出处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来源为豆科植物山棘豆的全草。夏、秋采集,晒干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

  • 赤麻鸭

    药材名称赤麻鸭拼音Chì Má Yā别名黄鸭来源雁行目鸭科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 (Pallas),以肉入药。生境分部我国西部及内蒙古,冬迁至华东、华南地区。功

  • 马桑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马桑根药材名称马桑根拼音Mǎ Sānɡ Gēn别名乌龙须((草木便方》)出处《草木便方》来源马桑科植物马桑的根,冬季采掘。生境分部产陕西、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性状干燥根肥大粗糙,附有

  • 鹅脚木叶

    药材名称鹅脚木叶拼音é Jiǎo Mù Yè出处《南宁市药物志》来源为白花菜科植物鱼木的叶。秋季采收,晒干。原形态鱼木,又名:虎王、龙头花、鹅脚木、树头菜、鸡爪菜。落叶无

  • 海豘鱼

    药材名称海豘鱼拼音Hǎi Tún Yú别名海狶(《临海异物志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海豚科动物海豚的肉或皮下脂肪。原形态海豚(《纲目》)体长2~2.4米,肥满呈圆锥形。头部较小

  • 厚叶素馨

    药材名称厚叶素馨拼音Hòu Yè Sù Xīn别名鲫鱼胆、樟叶茉莉、青竹藤、胆草来源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厚叶素馨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Jasminum pentaneurum Hand.-Ma

  • 蜂斗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蜂斗菜药材名称蜂斗菜拼音Fēnɡ Dòu Cài别名蜂斗叶、网丝皮、蛇头草来源菊科蜂斗菜属植物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 (Sieb. et

  • 银边吊兰

    药材名称银边吊兰别名银边兰、金边草来源百合科吊兰属植物银边吊兰Chlorophytum capense var. Variegatum Hort.,以全草入药。性味甘、苦,凉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止咳化

  • 蟹爪兰

    药材名称蟹爪兰拼音Xiè Zhǎo Lán别名蟹足霸王鞭、锦上添花出处始载于《广州植物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蟹爪兰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lumbergera truncat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