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湿郁化火而伤脾胃之阴。症见口渴不饥、大便坚结,苔先灰滑,后反黄燥。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:“湿久生热,热必伤阴,古称湿火者是也。”
①见《中药材手册》。即青风藤。②见《江西中药》。为爬山虎之别名,各详该条。
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。
出《褚氏遗书》。即一孕三胞胎。
金代医官职称。专门掌管检查帝王服用汤剂药物的官吏,官阶从五品。
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。即代指,见该条。
经穴名。代号GB18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少阳胆经。足少阳、阳维之会。位于头顶部,当瞳孔直上入发际4.5寸处;或于头临泣后4寸取穴。另说在入发际三寸五分(《备急千金翼》);入发际五寸(《针灸大成》)
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撰有《丹毒备急方》,3卷,已佚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大宣,别号双梧主人。河南洛阳人。于1753年撰《天花精言》一书(又名《痘症精言》)(1755年刊行),专门论述种痘法。
见《履岩本草》。为酸浆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