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太阳腑病

太阳腑病

病证名。亦称太阳腑证。为太阳经邪热不解,内犯膀胱所致。有蓄水与蓄血之分。《伤寒溯源集·中风失治》:“太阳者,膀胱之经也。……太阳之经邪不解而内犯膀胱,则下焦不蒸而气液不得上腾。”《伤寒论辨证广注·太阳病》:“太阳之邪传里,膀胱府病,水气上逆而作渴也,故宜五苓散。”《注解伤寒论》卷三:“太阳经邪热不解,随经入府,为热结膀胱,……太阳多热,热在膀胱,必与血相搏。”《伤寒辨证》卷四:“小腹急者,邪在下焦也。大便黑者,瘀血渍之也。小便利者,血病而气不病也。”《伤寒医诀串解》卷一:“何谓太阳腑证?曰表邪不去,必入于里,膀胱为表中之里也,有蓄水、蓄血之辨。太阳证,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,脉浮,小便不利,水入即吐,为膀胱蓄水证,宜五苓散。太阳证,其人如狂,小腹硬满,小便自利,脉沉,为膀胱蓄血证,宜桃仁承气汤。”亦有以蓄血为瘀血蓄于下焦,不在膀胱,为伤寒兼证。《医学心悟》卷二:“伤寒兼症者,非传经六经之正病,……蓄血者,瘀血蓄于下焦也。”详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赤热如邪

    病证名。《张氏医通》卷八:“眼不赤不疼,乍痛如神祟者,阴阳升降不和,气血偏胜相攻使然。或有血虚者,下午痛,大黄当归散;或有气虚火旺者,上昼痛甚,助阳和血汤。”参见痛如神祟条。

  • 阴都

    ①经穴名。代号KI19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食宫。属足少阴肾经。冲脉、足少阴之会。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,旁开0.5寸处(《类经图翼》)。另说在脐上3寸,旁开0.5寸(《针灸甲乙经》);脐上3寸,旁开

  • 五绝

    ①指五脏绝。见《华氏中藏经》卷上。即指心绝、肝绝、脾绝、肺绝、肾绝。详各条。②指五种卒死候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五:“夫五绝者,一曰自缢,二曰墙壁压迮,三曰溺水,四曰魇寐,五曰产乳绝。”《三因极一病

  • 女膝

    经外奇穴名。亦称女须、丈母、女婿。出《癸辛杂识》。位于跟骨中央,当跟腱附着部下缘处。主治黄疸,吐泻转筋,骨槽风,齿龈炎,精神病等。直刺0.2~0.3寸。艾炷灸3~7壮;或艾条灸5~15分钟。《千金要方

  • 病在中旁取之

    ①治法之一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气反者……病在中,旁取之。”马莳注:“盖病在于中,而经脉行于左右,则或灸或刺,或熨或按,皆当取之于旁也。”②循经远刺的取穴法之一。如病在腰部,针委中穴。《灵枢·终始

  • 产泄

    即产后泄泻。详该条。

  • 脾湿热

    指脾失健运,水湿停滞,湿蕴生热,湿热郁蒸的病机。症见脘痞腹胀、食少倦怠、恶心满闷、便溏不爽、尿少而黄,甚则身目俱黄,舌苔黄腻,脉濡数。又如皮肤病的湿疹、脓疱疮等亦多与脾湿热有关。治宜淡渗利湿或辅以芳香

  • 中发疽

    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三。即衡疽①。见该条。

  • 侍御医

    隋、唐时期所设的尚药局中一种官职的名称,共4名,官阶六品。专管调和宫庭药物之事,后其职位又降至从六品、正七品。

  • 八木条

    见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珍珠梅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