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传经

传经

伤寒六经病的传变,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,脉若静者为不传。颇欲吐,若躁烦脉数急者,为传也。”《伤寒论大全·辨张仲景伤寒论》:“盖风寒之初中人也,无常,或入于阴,或入于阳,皆无定体,非但始太阳终厥阴也。或自太阳始,日传一经,六日至厥阴,邪气衰不传而愈者,亦有不罢再传者,或有间经而传者,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,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,或有越经而传者,或有初入太阳,不作郁热,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,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。”《景岳全书·伤寒典·传经辨》:“伤寒传变不可以日数为拘,亦不可以次序为拘,如内经言一日太阳,二日阳明,三日少阳之类,盖言传经之大概,非谓凡患伤寒者必皆如此也。”病邪轻重正气强弱,以及治疗得当与否,是传经与不传经的重要因素。观察疾病的传经与否,决定于脉证有无变化。六经传变,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、并病、直中三阴等。详各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

    书名。清·刘钟衡撰于1899年。本书绘集西医生理解剖图及中医手足六阴六阳图,标以经络、腧穴所在部位,着重以中医理论阐明脏腑功能。可作为研究脏象和针灸的参考。

  • 杨梅圈

    证名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七十三。又名杨梅圈疮。其形大小不一,二三相套,色红作痒。

  • 疡医大全

    书名。又名《顾氏秘书》。40卷。清·顾世澄撰。刊于1760年。本书系汇集自《内经》以来历代的外科著作分类编辑而成。内容包括脉诊、内景图说,以及全身各种外证,有图有文,并注明出处。是一种资料比较丰富的外

  • 凫(fú 扶)骨

    骨名。即第七、八、九、十肋组成的肋弓。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》:“凫骨者,即胸下之边肋也。”

  • 锁喉疮

    病名。多由心与小肠火毒上冲所致。症见初起耳前听会肿起,继之则咽喉肿痛,饮食难咽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:“锁喉疮者,心经毒气小肠邪风发于听会之端,注于悬膺之侧,初生如瘰疠,不能饮食,闭塞难通,渐次肿破化

  • 疮痂

    见清·翟良《痘科类编释意》。即痘痂。详该条。

  • 医述

    丛书名。16卷。清·程文囿辑。刊于1826年。本书取“述而不作”之义命名。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。除引原文外,并附记出处,但不加任何按语。卷1~2《医学溯源》;卷3《伤寒提钩》;卷

  • 惊产

    见《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》。即惊生。详该条。

  • 风泄

    病证名。又称风泻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:“风泄,恶风自汗,或带清血。由春伤风,夏感湿,故其泻暴,宜胃风汤。或泻而风邪内缩,必汗之,宜桂枝麻黄汤。”《医学入门》卷四:“风泻,……要知四季脾受风温,

  • 万氏医贯

    儿科著作。3卷。明·万宁撰于1567年。前二卷列述胎原、初生诸病及五脏主病、兼证等,名病之后多附作者治案;末卷罗列上述二卷中的治疗方剂,多系家传效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