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清·顾锡《银海指南》卷二。即蟹睛。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张氏医通·杂门》。指阴虚盗汗之偏于火旺血热者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阴虚者,阳必凑之,故阳蒸阴分则血热,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。”治宜清火补阴,用当归六黄汤。参见阴虚盗汗条。
见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。为大青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又称脉极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候》。详脉极条。
古刺法名。《灵枢·寿夭刚柔》:“刺有三变,……有刺营者,有刺卫者,有刺寒痹之留经者。”《黄帝内经太素》名三变刺。具体方法为“刺营者出血”,放除郁血;“刺卫者出气”,疏泄邪气;“刺寒痹者内热”,除针刺外
见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。为芋梗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上、附王步三先生烂喉丹痧论:“金匮有阳毒之纹,叔和作温毒之说,其证形与今之名丹痧烂喉者极合。”即烂喉丹痧。详该条。
见子母补泻法条。
一作弟父。上古时代巫师,用巫祝的方法治疗疾病,为后世祝由科之始。
见幼幼集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