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大肠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大肠者,传道之官,变化出焉。”参见传道之腑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罗锅底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北齐医生。河内(今河南省)人。曾任尚药奉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普济本事方》。即风府。见该条。
见《医学纲目》卷十七。即朦昧。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颅息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①指伤寒阳明热邪与宿瘀相搏结而成的蓄血症。见《伤寒溯源集》。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“阳明证,其人喜忘者,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。屎虽鞭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者,宜抵当汤下
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卷十五方。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当归、青皮、厚朴、柴胡、黄芩、知母、酒常山、草果、醋鳖甲各八分,肉桂、甘草各三分,生姜三片,大枣三枚,乌梅一枚,桃仁七粒。水煎露一夜,五更空腹服,渣
【介绍】:见苏轼条。
六腑病候之一。大肠为传导之官,与脾胃同候。大肠与肺相为表里。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。多由大肠客寒积热、宿滞瘀积,或气虚津枯所致。临床表现多见大便异常,并可兼见肺脾症状。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篇》:“大肠病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