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六书·杀车槌法》方。青黛、黄连、犀角、石膏、知母、玄参、栀子、生地黄、柴胡、人参、甘草。加生姜一片、大枣二枚,水煎,入醋一匙调服。功能泻火解毒,凉血化斑。治温病或伤寒化热,邪入营分,身热不退,皮
病证名。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即产后狂越。详该条。
证名。泛指妊娠期之咽喉疼痛。认为是由于孕妇阴虚火旺,胎气上冲所致。治宜养阴清热,如知母、黄柏、元参、麦冬、薄荷、黄芩等煎服,更应详审脉症,辨证施治。
病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三。即蛇节疔。见该条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《温病条辨》卷三方。人参、山药、茯苓、莲子、芡实、补骨脂、肉苁蓉、山茱萸肉、五味子、巴戟天、菟丝子、覆盆子。水煎服。治老年久痢,脾肾阳虚,大便溏泻。
脏腑相合之一。心与小肠在生理上相互配合,在病理上互相影响。心主血,小肠主泌别清汁,奉心生血。心热下移小肠,可出现小便赤涩或尿血;小肠实热,每见心烦、口舌糜烂。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脉互相络属,一脏一
【生卒】:1900~1963【介绍】:原名余愚,字择明。江苏阜宁人。少年时随其父余奉仙学医、应诊,1929年迁居上海,以擅用经方著称,并创办上海中医专科学校。1956年膺聘、任职于中医研究院、北京中医
指心阴耗损太过。热性病久热伤阴,或虚损病阴虚火旺,均能大量消耗血液中营养物质。主要证候有消瘦、夜热、心烦、易汗,舌绛,脉细数等。治宜养阴清热。
即儿脐出血。详该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狗筋蔓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