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茵芋丸

茵芋丸

①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五方。茵芋叶、铅丹秦艽钩藤皮、石膏、杜蘅、防葵各一两,菖蒲黄芩各一两半,松萝半两,蜣螂十枚,甘草三两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小豆大,三岁以下小儿每服五丸,三岁以上每服七丸,五岁以上每服十丸,十岁以上每服十五丸。治小儿少小有风痫疾,至长不除,遇天阴节变便发动,食饮坚强亦发,百脉挛缩,行步不正,语言不便。②《普济本事方》卷三方。茵芋叶、朱砂薏苡仁各一分,牵牛子一两半,郁李仁(去皮尖,微炒)半两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轻粉为衣,每服十至二十丸,五更初温水送下,到晚未利可再服一、二次,以利为度,白粥将息。治历节肿满疼痛。③《普济本事方》卷四方。炒茵芋叶,薏苡仁各半两,郁李仁(去皮尖,微炒)一两,生牵牛子末一两半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五更姜、枣煎汤送下,未利加至三十丸,日三次,以利为度,白粥补之。治风气积滞脚气,常觉微肿,发则或痛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风瘤

    病名。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编:“风瘤其硬如石,受风湿则奇痒难忍。”治宜顺气行痰,用二陈汤加味。

  • 手太阳小肠经

    十二经脉之一。代号SI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小肠手太阳之脉,起于小指之端,循手外侧上腕,出踝中,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内侧两筋之间,上循臑外后廉。出肩解,绕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络心,循咽,下膈,抵胃,属

  • 起泡

    即发泡。详该条。

  • 臂厥

    证名。指手太阴,手少阴经经气逆乱的病候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肺,手太阴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肺胀满,膨膨而喘咳,缺盆中痛,甚则交两手而瞀,此为臂厥。”又:“心,手少阴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嗌干,心痛,渴而欲饮,

  • 明子

    见《安徽中草药》。为木半夏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香茅筋骨草

    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芸香草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
  • 舌颤

    又称战舌。舌头颤动。多因内风或酒毒所致。舌淡红或淡白而蠕蠕微动,多属心脾两虚,血虚生风;舌紫红而颤动,多属肝风内动,热极生风;舌紫红,挺出颤动,可见于酒精中毒。

  • 奇穴

    经外奇穴之简称,见该条。

  • 伏邪

    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。《温疫论》下卷:“凡邪所客,有行邪,有伏邪。……所谓温疫之邪,伏于膜原,如鸟栖巢,如兽藏穴,营卫所不关,药石所不及。至其发也,邪毒渐张。”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“伏气”,参见

  • 暴崩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一。指非经期而突然阴道出血,量多如注者。多因暴怒伤肝,血失所藏;或气虚气陷,失于统摄;或跌仆损伤冲任,以致经血失于约制所致。治宜止血为主,以防晕厥虚脱。方用十灰散,兼服独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