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指头部感觉寒冷,或伴痛的病症。多因阴阳气血不足或风气偏胜所致。《罗氏会约医镜》卷六:“头上冷而畏风,或痛或不痛,属后天气血之不足也。经曰:‘头上诸病,求之于真阴、真阳而不得者,其病在脾、肺、肝三
病名。《疬科全书》:“凡审其果自花柳而来,无论如何发起,均名花柳疬。”内治宜解毒为主,用枯草慈菇化毒丸,间服土茯苓膏。如已溃破,可外贴拔毒生肌膏。相当于梅毒病之类似瘰疬者。
①《症因脉治》卷一方。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、栀子、黄连。水煎服。治因酒湿而致的半身不遂;或郁痰胸满饱胀,懊憹烦闷;或气逆不利,倚肩喘息;或暑气呕吐,兼有痰涎;或外感呃逆而兼热者。如痰火呃逆,加葛根、
指脊柱附近的部位。古人认为,其位置既不在表,亦不在里,属半表半里,为温疫之邪所居留之处。《温疫论》上卷:“邪从口鼻而入,则其所客,内不在脏腑,外不在经络,舍于夹脊之内,去表不远,附近于胃,乃表里之分界
见《贵州草药》。为龙舌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丛书名。明·李中梓(士材)撰。清·尤乘增辑。刊于1667年。本丛书计有《诊家正眼》、《本草通玄》、《病机沙篆》三种。分述审脉、辨药及治法。后附尤乘的《寿世青编》。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一方。炮川乌(去皮脐)一两,荆芥穗二两。为细末,醋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酒或热水送下,有痰空腹服,日三至四次;无痰早晨服。治诸风缓纵,手足不遂,口眼歪斜,言语蹇涩,眉目瞤
指脂肪虽多而身形小的人。《灵枢·卫气失常》:“脂人者,虽脂不能大者。”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下田菊之别名,详该条。
腹的上部,位于胸部与脐之间的部分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是主血所生病者,……大腹水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