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指因风热毒邪入于手足少阳经而引起的瘰疠。其症多伴发于热毒疮疡的患儿。如头、面和颈部疮疡,则颈部出现瘰疬。轻者略有疼痛,可以自愈。重者局部红、肿、痛、热,并有显著触痛及发热
病证名。多因肺受风冷,致肺气闭邪,气机阻闭而失音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三十五:“风冷所伤,咽喉肿痛,语声不出。”症见头痛身疼,恶寒无汗,喉痛失音。治宜辛温散寒。用九味羌活汤、麻黄汤等加减。参见暴瘖条。
书名。3卷。宋·朱端章撰。刊于1184年左右。本书收录临床常用方约300首。原书内容有所佚失,现仅存卷上,内有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医方84首。
望诊内容之一。是观察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。诊察时,以五色主病为重点,结合颜色的浮沉、散抟(音团,结聚之意)、泽枯和上下扩散的方向等。如色浅显为浮,主表病;色隐晦为沉,主里病;色淡而疏落为散,
见《本经逢原》。为鳗鲡鱼之简称,详该条。
推拿手法名。见《刘寿山正骨经验》。戳是按的意思,即用手指或手掌用力按压穴位。作用与按法相似。
证名。出《素问·刺热论》。多见于少阳病及肝胆疾患。·《诸病源候论·胸胁痛候》:“胸胁痛者,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,为寒气所乘故也。……此三经三支脉,并循行胸胁,邪气乘于胸胁,故伤其经脉,邪气之与正气交击
【介绍】: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生。相传为俞跗之弟,黄帝之臣,精于针灸术。旧说黄帝与少俞等少数臣子论医药而创医药,是为附会之说。
即阳盛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阳胜则阴病。”见阳盛条。
【介绍】:唐代医学家。据藏族史料记载,七世纪时应藏王松赞干布的聘请,到西藏传授医学。同时应聘进藏的还有天竺的巴拉达札、大食的嘎列诺。三人各自译出本国医疗系统的医学著作,并联合编著成《无畏的武器》7卷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