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缓脉

缓脉

脉象之一。一息四至,来去怠缓。若脉来和缓均匀,为平脉;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,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。《脉诀汇辨》:“缓为胃气,不止于病,取其兼见,方可断证。浮缓伤风,沉缓寒湿,缓大风虚,缓细湿痹,缓涩脾薄,缓弱气虚。”《三指禅》将脉分为二十七种,并“以缓为极平脉,余二十六为病脉,定清缓脉,方可定诸病脉,精熟缓脉,即可以知诸病脉,脉之有缓,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玉容膏

    《疡医大全》卷九方。龟板一两,胎发、猪毛、羊毛、鸡毛、鹅毛各四两,牛油、猪板油、桐油各二两,炒黄丹八两,麻油一斤。同熬枯滤清,以丹收膏,摊贴患处。治恶疮,久不收口,及臁疮。

  • 琵琶

    推拿穴位。出《小儿推拿广意》。位于肩前方。《厘正按摩要术·立法·按法》:“琵琶在肩井下,以大指按之,能益精神。”

  • 眼沿

    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即眼弦。详该条。

  • 羊水

    亦名孤浆、胞浆、胎浆、胞浆水。羊膜腔内的液体,即养胎之水。足月妊娠时,羊水量约为600~1200毫升。若羊水量超过2000毫升,称为羊水过多症。详该条。

  • 眼棂

    眼的部位名。见《兰室秘藏》卷上。即眼弦。详该条。

  • 脉理宗经

    书名。3卷,补集1卷。清·张福田撰于1868年。作者认为:“脉必以《内经》为正宗”,遂辑录有关论述详注,首录《内经》脉要、诊候,次以仲景脉法及诸家脉学理论予以补充发挥,并分述30种脉之形象、主治,以及

  • 郄中

    经穴别名。《素问·刺腰痛篇》:“足太阳脉令人腰痛,……刺其郄中。”王冰注:“郄中,委中也。”

  • 丁汝器

    【介绍】:见丁瓒条。

  • 阴痉

    病名。一作阴痓。①指柔痓,即柔痉。《丹溪心法·痓》:“阴痓曰柔,有汗。”参见柔痉条。②指痉病见四肢厥冷者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,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。……其厥逆者皆阴也。”治宜温

  • 肉皂荚

    见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即肥皂荚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