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病证名。出《素问·大奇论》。《诸病源候论·瘕病候》:“瘕病者,由寒温不适,饮食不消,与藏气相搏,积在腹内,结块瘕痛,随气移动是也。言其虚假不牢,故谓之为瘕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》:“瘕者假也,假血成形,腹中虽硬,其实聚散无常也,亦往往见于脐下,其原由寒暖失宜,饮食少节,脏腑之气先虚,又复多所劳伤,外而感受风寒,停蓄于内,是故正虚邪实,正不能胜邪,邪遂挟其力,反假游行之血,相聚相结,而成颗块,推之而动,按之而走,故名曰瘕。”《罗氏会约医镜》:“瘕者得之伤血,肋间有块如石,按之痛引少腹,去来无常,肚硬而胀,食减餐泥,假物成形,如血鳖之类。……治宜调养脾胃,磨积消疳,奏效迟缓。”古代瘕病名目繁多,有食瘕、鳖瘕、虫瘕、蛲瘕、虙瘕、血瘕、酒瘕、谷瘕、水瘕、青瘕、燥瘕、黄瘕、脂瘕、狐瘕、肠覃、石瘕等。详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一笔勾

    《疡医大全》卷八方。蚰蜒虫三十至四十条,冰片四分。同入罐内,即化为水,入麻油半两,封口收藏。治肿毒。初起用笔圈涂患处四周,频频圈之即消;脓已成敷满,留顶透气。

  • 星附汤

    《瘴疟指南》卷下方。生南星、生附子各一两,木香五钱。为粗末,每服四钱,加生姜九片,水煎服。治瘂瘴痰涎上塞,皆不知人,声如牵锯,口噤直视,遗尿遗矢。

  • 十八味神药

    《喉科指掌》方。黄连、木通、金银花各一钱,白藓皮、黄芩、紫花地丁、当归、赤芍药、生甘草、连翘、天花粉、草河车、知母(盐水炒)各二钱,生栀子、川芎、皂角刺各一钱五分,乳香五分,生龟板三钱。水煎服。治烂喉

  • 龙芽草根

    出《本草图经》。又名地冻风。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.的根茎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辛、涩,温。①治赤白痢疾,偏头痛,经闭,产后感冒、寒热头痛、腰腹痛,疖肿。煎

  • 风疹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卷五。是一种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。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,流行于冬春季节。疹点细小淡红,出没较快,退后无落屑及疹痕,因其症状如痧子,故又名风痧。主要由于外感风热时邪,郁于肌表,发于

  • 江子

    见《瑞竹堂经验方》。为巴豆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錾(zàn 暂)菜

    出《本草拾遗》。又名楼台草、白花益母草、对月草。为唇形科植物錾菜Leonurus pseudo-macranthus Kitag.的全草。分布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江苏等地。甘、辛,平。活血,

  • 虚喘

    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·喘》。指因正气虚衰所致的气喘。多由年老体弱,喘病久延,或大病后真元耗损,肺脾气虚,肾气不纳,或久服攻伐之药,损伤真气而成。《景岳全书·喘促》:“虚喘者,气短而不续,……慌张气怯,

  • 疠风小便不利

    证名。为疠风兼证。出《疠疡机要》上卷。因服燥药而致者,服四物汤加炒黄柏、知母、甘草以滋阴血;若小便频数而黄者,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、麦冬、天冬、五味子以滋化源。

  • 酣饮

    指饮酒过度所致的消渴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七。因饮酒多,积热熏蒸,津液枯燥所致。证见渴嗜冷饮,小便多,肌肉消瘦。宜用乌梅木瓜汤、枳椇子丸、三神汤、朱砂黄连丸等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