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
见珍珠囊药性赋条。
见珍珠囊药性赋条。
全舌紫色,舌中有黄燥苔。多因脾胃脏腑素热,或嗜酒积热,或燥火内盛,或误服温补药所致,均属里实热证,宜攻下泄热。若有表证,宜解表通里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证候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,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,目眩,惊狂,喉痹痛,手臂卷,唇吻不收,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。”肺与大肠相表里,肺气为实邪所闭,失其清肃,影响大肠的传导
道家丹药之一。据《南史》载,晋·陶弘景曾得到制造这种丹药的方法,苦于无原料。齐高帝(公元478~482年)曾供给他黄金、朱砂、曾青、雄黄等物。陶用之合成飞丹,颜色洁白如霜,吃后身体轻松。
练功方法之一。出《易筋经》。两足分开,两膝屈曲如骑马状,足尖稍向内收,膝向外开;两手从胸上提,自耳旁翻掌向下,分别悬空放于两大腿上方。《易筋经》:“目注牙龇,舌抵上腭,睛瞪口裂,两腿分跪,两手用力抓地
鼻之别名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二十七:“鼻为肺窍,又曰天牝。”详鼻条。
【介绍】:见何炳元条。
证名。《喉科方论》:“此症发在腣中内间,咽喉之下,结喉之上,前后左右不定,起有白膜、黄膜小点似蚕子……发左则平肝,发右则清肺。治宜去膜升提,驱风解毒之药治之。”可选用养阴清肺汤、小陷胸汤、六味汤等加减
六种郁证的总称。见《丹溪心法·六郁》。指气郁、湿郁、痰郁、热郁、血郁、食郁。《医学正传·郁证》:“夫所谓六郁者,气、湿、热、痰、血、食六者是也。”详各条。
①经穴名。代号RN8。见《外台秘要》。属任脉经。位于脐正中。《证治准绳》:“按脐为神阙穴,禁针之所。”②脐的别名。详该条。
【生卒】:1666~约1739【介绍】:清医家。字鹤轩。古黟(今安徽黟县)人。因祖父为庸医所误,乃专志岐黄。18岁悬壶,并历诸省访师求教。公元1703年湖北汉阳时疫流行,卢悉心治疗甚众,乃定居江城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