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炮制

炮制

又称炮炙修治修事。泛指药材的加工处理,如切饮片、炙、煅、蒸、淬等。药物炮制,早在《内经》和《神农本草经》已有记载,至刘宋·雷教著成《雷公炮炙论》,是我国最早的制药专书。炮制的目的在于:①清除杂质,易于保存。可用洗、漂、烘、晒及阴干等法。②便于制剂和服用。如代赭石磁石牡蛎、鳖甲等,采用煅制,使质地松脆,易于研碎,有助于煎出有效成分。③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。如生半夏生姜制过,巴豆去油等。④改变药物性能,加强疗效。如生地清热凉血,经用酒蒸晒成为熟地后,就变为温性而滋肾补血常山用醋制,催吐的作用加强,用酒制可减弱其催吐的作用。炮制总分为水制、火制、水火合制。水制有洗、漂、泡、渍、水飞等;火制有煅、炮、煨、炒、烘、焙、炙等;水火合制有蒸、煮、淬等。详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脾合胃

    脏腑相合之一。脾和胃同是消化、吸收和输布饮食物及其精微的主要脏腑。脾主运化,胃主受纳腐熟;脾为脏属阴,其性喜燥恶湿;胃为腑属阳,其性喜润恶燥;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。二者在功能上互相配合,经脉上互相络属,

  • 蛭食

    病名。指因水蛭或石蛭的咬伤。见《五十二病方》。又名马蜞啮人、石蛭螫人、蜞蜍著人、马蟥咬伤。多因在水田、池塘、沟渠中逗留或山中行走时被咬伤。蛭之头部或体部可侵入皮肤或肌肉,使伤口流血不止、周围呈水肿性丘

  • 针害

    是指针刺时,患者发生组织或器官损伤等异常情况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夺阴者死,夺阳者狂,针害毕矣。”由于针刺治疗时选用的针具不当或有损伤,或操作手法粗猛,过深过重,可造成胀痛久留不退,或局部血肿;如

  • 臭叶子

    见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。为臭灵丹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海苔菜

    见《本草汇言》。为干苔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眉皂

    见《中药志》。为猪牙皂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妇人大全良方

    书名。见妇人良方条。

  • 脾为吞

    五脏气逆证中,脾气上逆的症状,出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。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》:“脾主为胃行其津液,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,则津液反溢于脾之窍口,故为吞咽之证。”临床多见于脾虚小湿不化患者。

  • 二火

    ①指肝、心之火。《素问·逆调论》:“肝一阳也,心二阳也,肾孤藏也,一水不能胜二火,故不能冻慄。”②指肺、心之火。《素问·示从容论》:“夫二火不胜三水,是以脉乱而无常也。”王冰注:“二火,谓二阳脏;三水

  • 视歧

    证名。指目视一物为两的证候。出《灵枢·大惑论》。亦作视一为二证、目视一物为两候。《灵枢·大惑论》:“邪其精,其精所中不相比也,则精散,精散则视歧,视歧见两物。”指汇聚于目中五脏六腑之精气,中邪而失却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