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气虚眩晕

气虚眩晕

病证名。《症因脉治·内伤眩晕》:“气虚眩晕之症,气虚阳虚也。其人面色白,身无热,神识清爽,言语轻微,二便清利,时或虚阳上浮,头面得火,眩晕不止。”《医略六书·眩晕》:“劳倦伤脾,清阳下陷,眩晕倦怠,此劳役人多气虚眩晕。”治宜益气为主。肺气不足者,人参生脉散四君子汤中气不足者,补中益气汤心气不足者,酸枣仁汤肾气不足者,都气丸;若真阳不足,虚阳上浮者,肾气丸鹿角胶。亦有因肾不纳气引起。《医林绳墨·眩运》:“有醉饱房劳,损伤精血,肾家不能纳气归元,使诸气逆奔而上,此气虚而眩运也。”参见眩晕、肾虚眩晕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川黄柏

    见《得配本草》。为黄柏药材之一种,详该条。

  • 郭居易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字惟恒。兰溪(今浙江兰溪)人。以医为业,对贫穷人不收报酬,并且赠送药物。子郭德昌(字曰生)继承医业,也以医术闻名。

  • 血结胸

    结胸证之一。①指邪热瘀血互结胸膈者。《伤寒全生集·辨伤寒结胸》:“伤寒阳证,吐衄血不尽,蓄在上焦,胸腹胀满硬痛,身热,漱水不咽,喜忘如狂,大便黑,小便利,名血结胸,用犀角地黄汤。”亦可用抵当汤、桃核承

  • 结毒溃烂

    证名。见《梅氏验方新编》第七集。治法先用黑豆、生甘草节等分,煎浓汤,先薰后洗。再用鹅黄散(轻粉、熟石膏、川柏等分,研末,加入冰片研匀),湿则掺,干则用胆汁或麻油调搽。

  • 鹿胶

    见《本经逢原》。即鹿角胶,详该条。

  • 次小趾

    即第四足趾。又称小指次指。

  • 小儿半身不遂

    病证名。指小儿肢体一侧运动障碍或完全丧失。《医林改错》:“小儿半身不遂,自周岁至童年皆有,突然患此者少,多半由伤寒、瘟疫痘疹、吐泻等病后元气渐亏,面色青白,渐渐手足不动,甚则手足筋挛,周身如泥塑。”本

  • 黄瓜痈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又名黄瓜疽、肉龟。指生于背部脊旁的痈,由脾火积毒而成。皮肉色红,状若黄瓜,高肿寸余,长可尺许,四肢麻木,疼痛引心。治疗同外痈,参见有头疽条。

  • 丁桐皮

    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刺楸树皮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产后大便便血

    病证名。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:“产后大便便血因血虚风热客于大肠所致。治宜清大肠风热加补血药中,……宜清金散。”(防风、黄芩、生地、丹皮、当归、炒蒲黄、地榆、白芍、川芎、槐花、杜仲炭、甘草、泽兰、炒阿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