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暑热证

暑热证

病证名。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。出叶天士幼科要略》。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小儿,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,口渴多饮,多尿,少汗等为主要症状。因其发病都在夏季,又无一般常见暑温病的发病规律,病程中无其他合并症发生,至秋凉后,发热及其他症状随之消退,故又名小儿夏季热。主要是由患儿平素体质较弱,不能适应外界酷热的气候环境,从而冒受暑气,熏蒸肺胃之经所致。肺受暑气,失其正常生理,故见发热,汗闭;暑气在内,耗伤胃津液,所以口渴而喜多饮;暑必伤气气虚下陷,不能化水为津液,遂致水液下趋,而为小便清长而多;汗与尿液,同属于阴,异物而同源,故汗闭则尿液多,尿多则津液伤,津伤则必多饮以解渴,此为暑渴症汗闭,发热,多饮,多尿的一般病机。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,用人参白虎汤,或王氏清暑清气汤;久病阴虚者,用六味地黄汤生脉散

猜你喜欢

  • 鸣条

    喻风木之声,形容春天的正常时令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:“春有鸣条律畅之化,则秋有雾露清冷之政。”

  • 脾痈

    病名。①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。章门穴为脾经之募穴,故名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二十八:“章门隐隐而痛者,脾疽也。上肉微起者,脾痈也。”此证由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,或瘀血瘀滞脾经而成。症见腹胀、咽干、小便短涩。

  • 手少阴之别

    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少阴络脉。见该条。

  • 真铅

    指未婚少女自然分泌的乳汁。见《遵生八笺》。养生方中认为此物系“纯阴之正”,有补阳的强大效果。

  • 皂角子

    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。即皂荚子,详该条。

  • 风冷失声

    病证名。即风冷失音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:“风冷失声者,由风冷之气,客于会厌,伤于悬癰(雍)之所为也。声气通发,事因关户,会厌是音声之户,悬癰(雍)是音声之关,风冷客于关户之间,所以失声也。”参见暴瘖、

  • 曹溪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普济本事方》。即风府。见该条。

  • 崔源

    【介绍】:北宋药学家。生平不详。撰《本草辨误》1卷,已佚。

  • 无时热泪

    病证名。多由阴精亏损,虚火上炎引起。即热泪无时常流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谓目无别病,止是热泪不时常流也。……盖肝胆肾水耗而阴精亏涩,及劳心竭意,过虑深思动其火而伤其汁也。故血虚膏液不足人,哭泣太伤者

  • 平胃导痰汤

    《症因脉治》卷一方。苍术、厚朴、陈皮、甘草、天南星、半夏、茯苓、枳壳。水煎服。治痰饮胃脘痛,痛而呕恶,吐出痰涎稍减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