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子
见《安徽中草药》。为木半夏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安徽中草药》。为木半夏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子良,号心谷。安徽祁门人。年轻时学儒,后来弃儒学医。研究《内经》,对王冰注释《素问》有所评议和质疑,著有《医学质疑》(今存抄本)、《统属诊法》、
即皴揭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过食生冷油腻所致的痞块。《医林绳墨·痞块》:“有因好食生冷油腻而食所得者,名曰痞积。”证见胸中满闷,膈塞不通等。参见痞条。
见《普济方》。为紫花地丁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生卒】:583~669【介绍】:唐代医家。字懋功。曹州离狐(今山东曹县)人。以医名,本姓徐,因避讳改名李勣。唐太宗、高宗时身居要职。657年曾与许孝宗、孔志约等参与并领导《新修本草》的编写和颁行工作
【生卒】:九世纪【介绍】:五代时医生,字少卿。蜀(今四川)人。据《鉴戒录》记载,他善于分析病因,从思想和精神因素入手治病。董太尉璋久患渴疾,屡经医治不效。虞为诊治时指出:非唯患渴浆,而且渴士,如能得多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六。即乳积。详该条。
《温病条辨》卷一方。香薷、厚朴、连翘各二钱,金银花、鲜扁豆花各三钱。水五杯煮取二杯,先服一杯,得汗止后服,不汗再服,服尽不汗,再作服。功能祛暑清热,化湿和中。治感受暑邪,发热微恶寒,无汗头痛,心烦口渴
《症因脉治》卷三方。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陈皮、甘草、竹茹。水煎服。治胆火乘脾,不得卧。
见《温病条辨》卷一。即加减玉女煎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