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下廉
见下廉条。
见下廉条。
证名。亦称筋瘛。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,不能舒转自如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虚邪之中人也,洒淅动形,起毫毛而发腠理,其入深,……搏于筋,则为筋挛。”多因感受外邪,或血少津亏,筋脉失于荣养所致。《张氏医通·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该疔不计其数,形圆长如瓜形。治同疔疮。
见《浙江中药手册》。为浙贝母之药材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九。又名黑痣、黑子。由肾经浊气滞结皮肤而成。多发于面部。呈黑褐色之扁平隆起,散在分部,小者如黍,大者如豆,有时表面可生硬毛;对生长迅速,或突然增大的中老年患者,应考虑有恶变
病证名,见《幼幼集成》。即春夏秋冬四季,气候变化失常引起的外感疾病。由于发病季节及所感受邪气不同,体质强弱差异,临床上常分为冬春感冒、夏令感冒和秋燥感冒,各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著有《备急仙方》,未见。
明代官名。为惠民药局所设之最高官吏,参见惠民药局条。
即麻木不仁,指皮肤的感觉功能迟钝或丧失。《素问·逆调论》:“荣气虚则不仁。”《类经》十五卷注:“不仁,不知痛痒寒热也。”
【介绍】:见梁周泰条。
出《药籢启秘》。为三仙丹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