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山茱萸散

山茱萸散

①《千金翼方》卷十六方。山茱萸、炮附子山药、王荪、肉桂干地黄、炒干漆秦艽、炮天雄、白术各半两,狗脊(原书无剂量)。为粗末,每服一方寸匕,食前酒送下,日三次。治风跛痹,偏估,半身不遂,疼痛呻吟。②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二十二方。山茱萸、防风各一两,山药、川芎细辛菊花、炮天雄各五钱。为末,每服二钱,不拘时温酒送下。治头旋目疼,身体痛。③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二十八方。山茱萸、五味子茯苓(去皮)各三分,当归、炮附子(去皮脐)、川芎、芍药、炙石苇、肉桂(去粗皮)、人参、地脉草、石斛(酒浸,焙)、菟丝子(酒浸,炙)、炙甘草各五钱,巴戟天(去心)、远志麦门冬(去心,焙)、肉苁蓉(酒浸去皱,炙)、炒干地黄各一两,炮姜一分。为末,每服二至三钱匕,温酒或醋浆水调下。治热气结聚,发背痈疽,经年不愈者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脑衄

    病证名。指鼻出血甚者。《医宗金鉴·杂病心法要诀》:“鼻出血如泉,曰脑衄。”《血证论》:“脑衄者,口鼻俱出血也。乃鼻血多,溢从口出,非别有一道来血也。亦非真从脑髓中来,此不过甚言鼻衄之重,而因名之曰脑衄

  • 风寒嗽

    病证名。即风寒咳嗽。《古今医鉴》卷四:“风寒嗽者,鼻塞,声重,恶风恶寒,或自汗,或无汗者是也。治当以发散行痰,用二陈汤加麻黄、桔梗、杏仁。”参见风寒咳嗽条。

  • 目昏

    证名。见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。又名眼昏、目昧、目昏昧、目瞀、目暗不明、眼暗、眼闇、目茫茫、目、目、视物。为视物不明的证候。《灵枢·大惑论》:“五藏六府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。”如久病虚羸,气血两亏;

  • 人痘接种法

    是取天花患者痘痂制浆接种于健康儿童,使之产生免疫力,以预防天花的方法。相传公元十世纪的北宋时期已应用引痘法以预防天花,到公元十六、十七世纪,人痘接种在国内已较普遍并成为专业。其方法分为四种:即痘浆法、

  • 瘕泻

    病名。《医林绳墨·泄泻》:“瘕泻不便,后重窘痛,此因湿热蕴积,二便不利,气滞有动于火也。宜以利气之剂兼用清凉。”参见大瘕泄条。

  • 横户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阴交。见该条。

  • 五精丸

    《杂病源流犀烛·身形门》卷二十八方。秋石、茯苓、山药、阳起石、鹿角霜各等分。为末,酒糊为丸。治房室过度,精髓耗败,伤于肾元,以致阳萎者。

  • 抑阳散

    见《保婴撮要》卷十五。即洪宝丹,见该条。

  • 络属

    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络,联络;属,归属。指十二正经与脏腑的联络或归属关系。十二经脉的每一经都归属於一脏腑,称为“属”;而与所“属”脏腑相表里的脏腑相联络,称为“络”。如手太阴经归属于肺,故全称手太阴肺经

  • 大救驾

    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祖师麻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