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多见于小儿。常因痧痘疮疹邪毒上蒸于肺,结于咽喉所致。症见咽喉肿痛,干涩,失声不语。治宜解毒祛邪。用粘子解毒汤加减。参见痘疮条。
①指胃的生理功能。如脾气主升,胃气主降。②泛指人体的精气。《脾胃论》卷下:“胃气者,谷气也,荣气也,运气也,生气也,清气也,卫气也,阳气也。”③指脾胃的功能在脉象的反映,即带和缓流利的脉象。《素问·玉
病名。见上海中医学院编《中医外科学讲义》,多因湿热下迫大肠,经络阻滞,瘀血浊气凝聚而成。症为肛内生息肉,多少不等,便时突出于肛外,时有鲜血、粘液随粪便排出,无痛,儿童多见。宜结扎或手术疗法,即直肠息肉
指腹腔及其内脏组织。如腹腔内脏腑器官疼痛称腹中痛。《素问》有专篇讨论腹腔几种疾病,名《腹中论篇》。参见腹中论篇条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二方。天门冬、生地黄各三斗半(俱捣压取汁),白蜜、酥(炼)各三升,枸杞根三斗(水煎取汁澄清),麋骨一具(水煮取汁),茯苓、桂心、白术、五加皮、葳蕤、远志、泽泻、菖蒲、山药、人参、石斛
指阳乘阴的脉象。出现于内关外格的病证。其病内热而大小便闭,外寒而手足厥冷。《难经·三难》:“脉有太过有不及,有阴阳相乘……关以后者,阴之动也,脉当见一寸而沉;过者法曰太过,减者法曰不及。遂入尺为覆,为
病名。见《喉科集学心镜》卷六。多由热积于中,火动痰生而起。症见结喉之处或颈项两边肿起,疼痛,窍闭不通,气息不利,声嘶不清,饮食难进。治宜清热、消肿、止痛。用普济消毒饮、粘子解毒汤等加减。
书名。清·程文囿撰。分初集、续集、辑录等三集。合刊于1829年。全书辑录作者历年所治疑难病证验案,不分门类,每病自成一案。病证、病理记述颇详,审症亦较细致。对于真假寒热、实证类虚、阴极似阳等复杂病证的
即舌心,舌的中心部分。属脾胃。《灵枢·经别》:“足太阴之正,……上结于咽,贯舌中。”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虎掌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