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指疳疾患儿耳内生疮,肌肉消瘦,骨节皆露的证候。多由肾经虚热所引起。
宋代官方设立的专门经营药品的机构名称。始创于1076年(熙宁九年),后又在各地增设达七所之多。参见太平惠民局条。
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指因寒湿乘虚入里,而致小便不通。因先天禀赋不足,元气衰微,气化不宣,水道不能通调,而致小便不通。症见神疲、声低、面唇色淡、舌润、指纹淡红。治宜培补元气,温化利水。用五苓散合
类中风病证之一。怒则气上,因暴怒则肝气上逆,血随气溢而引起的类中风证。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免儿伞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白竻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温针灸,见该条。
十二地支各有阴阳所属,其中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戍为阳。
病名。①即寒淋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八。《圣济总录·诸淋门》:“其状先寒颤,然后便溺成淋,谓之冷淋也。”《医学心悟》:“冷淋,寒气坚闭,水道不行,其症四肢厥冷,口鼻气冷,喜饮热汤是也。”本症多因肾虚
书名。见《隋·书经籍志》。1卷,三国时李当之撰,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