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陈念祖条。
熄风法之一。是以滋阴为主,消除因阴虚而动风的治法。在热性病晚期,热伤真阴,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,手足心热、面红、虚烦不眠、咽干口燥、神倦心慌,甚或耳聋、手足蠕动或抽搐,舌干绛少苔,脉虚数或细数,可
【生卒】:十二世纪【介绍】:南宋人。字夷吾,号觉斋居士。以数十年家藏名方分门编类,于1197年(庆元三年)编成《方氏集要方》二卷。
证名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一。指患疮疡时,病情发展顺利的症状而言。其表现为:疮疡从小而大,疮顶高突,焮赤疼痛,根脚不散;已成则顶高根收,皮薄光高,易脓易腐;溃后脓液稠厚黄白,色鲜不臭,腐肉已脱,肿消痛
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玉竹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即湿遏热伏。详该条。
即陶针。参见该条。
《素问》篇名。厥者,逆也。本篇讨论寒热相移,皆由气逆所致,故名。内容讨论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相移传化而发生的病变,它一方面说明寒热之气厥逆,可演变为种种疾病;另一方面又说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,一脏有病,可
指眼。五脏六腑的精气汇集于眼,故名。《灵枢·大惑论》:“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。精之窠为眼。”参见目条。
①《增补万病回春》卷五方。薄荷叶、楝参各五钱,生地黄一两,生甘草二两,桔梗三钱,山豆根八钱,冰片三分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龙眼大,每一丸分三次,临卧噙入口中,津液渐渐化下。治咽喉肿痛,或声不清,或声哑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