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外感噎隔

外感噎隔

病证名。多因偶逢赫曦之令,或远行劳倦,时当大热,燥火烁人,津液内涸所致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二:“外感噎隔之症,向无饮食阻隔,忽尔内热唇焦,饮食不得下咽,下咽噎住不通,或下咽而复吐出,烦热引饮。……右脉洪数,热在气;左脉洪数,热在血;两手洪数,气血皆热;两手细数,血燥津竭。”治宜清热生津。方用三因麦门冬汤人参白虎汤,或冲竹沥芦根汁;大便闭结者,三一承气汤选用;血不足者,四顺饮;便结有寒热者,大柴胡汤。参见噎膈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食劳疽黄

    出《世医得效方》。即钩虫病。详该条。

  • 仁斋小儿方论

    书名。4卷。宋·杨士瀛撰。本书将小儿诸病分为:初生、变蒸、惊、中风、疳、积、热、伤寒、痰嗽、脾胃、丹毒、杂证诸门,每门各列疾病子目,分别介绍证治与方论。此书原刊本已佚,今存本为明·朱崇正重校复刊本,复

  • 濡泻

    病名。出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。又称濡泄、湿泻、洞泄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四:“寒湿之气,内客于脾,则不能裨助胃气,腐熟水谷,致清浊不分,水入肠间,虚莫能制,故洞泄如水,随气而下,谓之濡泻。”详濡泄、湿

  • 阑尾一号

    见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》(遵义医学院)。①红藤60克,地丁30克,川楝子15克。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二次服。功能理气,活血,清热。治瘀滞型阑尾炎(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)。②红藤30克,金樱子根30

  • 麻参

    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金铁锁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中洒

    古病名。见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七。又称水毒病,详该条。

  • 和解法

    即和法。详该条。

  • 都淋藤

    出《补缺肘后方》。为天仙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婴童百问

    儿科著作。明·鲁伯嗣撰。10卷。约刊于15世纪(明初)。本书将有关婴幼儿的初生养护及病候诊治等列为100个问题,对于多种儿科病证的致病原因及治法方药等均有较详细的阐述。作者能融会众说,自成一家,取材比

  • 结缔组织外痔

    病名。外痔之一种。见《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直肠疾病》。症为肛门部皮瓣赘生,有异物感,无痛痒,但热邪盛时则痛而肿胀。一般不需治疗。疼痛时可用薰洗法。余参外痔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