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五行学说

五行学说

五行在医学应用,发展为一种中医的学术理论。它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: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。基本内容:①在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,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,说明人体的整体性,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、四时等,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在天为风,在地为木,在体为筋,在脏为肝,在色为苍,……在变动为握,在窍为目,在味为酸,在志为怒。”医疗实践证明,怒可以伤肝,肝病患者有易怒、头晕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症候,采用治肝的方药或针灸肝经穴位,能收到一定的效果。②用五行的生、克和相侮相乘等理论以阐述五脏之间的互相依存、互相制约的关系,与阴阳学说贯通一起,可以认识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。《类经》:“造化之机,不可无生,亦不可无制。无生则发育无由,无制则亢而为害,必须生中有制,制中有生,才能运行不息,相反相成。”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:“气有余,则制己所胜,而侮所不胜;其不及,则己所不胜,侮而乘之,己所胜,轻而侮之。”随着医药学的发展,内容有所丰富,观点也有所更新,故中医学的五行学说,便与哲学上的五行日趋分离,日渐为脏腑相互关系所更替。这种脏腑相关学说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,行之有效。因此医学上的五行学说与逐步趋向唯心的古代哲学上的五行不同,不能相提并论。但中医的五行学说也受历史条件的限制,以五行通套一切,故不免有某些牵强附会,脱离实际的内容。应在医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,批判地继承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九疽

    病名,指生于肌体的多发性疽病。《外科启玄》卷六:“此九疽一生即有九处,初肿势甚重,当看人之虚实,毒之浅深,脓之稀稠,溃之迟早,验之五善七恶,或又二三处者亦轻也。”九疽,言其多发,实非发必九处,或类似今

  • 壅肾疮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即冲疽①。见该条。

  • 燕口

    ①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位于口吻两旁赤白肉际。主治癫狂,面瘫,三叉神经痛等。沿皮刺0.3~0.5寸。②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。即口吻疮、肥疮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
  • 止血

    是治疗出血证的方法。出血的原因多种,治疗上可分清热止血、祛瘀止血、补气止血等。详见各条。

  • 芸红

    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为橘红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二十三蒸

    古病名。古代二十三种蒸病的总称。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骨蒸候》“二十三蒸:一、胞蒸,小便黄赤;二、玉房蒸,男则遗沥漏精,女则月候不调;三、脑蒸,头眩闷热;四、髓蒸,髓沸热;五、骨蒸,齿黑;六、筋蒸,甲焦;

  • 猪胆汁导

    导便法之一。用猪胆汁加入醋少量,和匀,灌入肛门内(见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)。适用于病后或老年、新产,因肠胃津液不足,大便秘结,体虚不任攻下者。

  • 李杲

    【生卒】:1180~1251【介绍】:金代著名医学家,金元四大家之一。字明之,自号东垣老人。真定(今河北正定)人。拜名医张元素为师,学术上受他的影响较大。当时正处在战乱环境,人们生活动荡不安,常遭受饥

  • 沈唇

    病名。又名茧唇、紧唇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:“脾胃有热,气发于唇,则唇生疮,而重被风邪,寒湿之气搏于疮,则微肿湿烂,或冷或热,乍瘥乍发,积月累年,谓之紧唇,亦名沈唇。”亦见于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十八“唇

  • 九漏

    外科漏管的总称。①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四。即狼漏、鼠漏、蝼蛄漏、蜂漏、蚍蜉漏、蛴螬漏、浮疽漏、瘰疬漏、转脉漏的合称。②《外科启玄》卷十二。指狼漏、鼠漏、脓漏、蝼蛄漏、蜂漏、蜈蚣漏、蛴螬漏、瘰疬漏、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