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二阳并病

二阳并病

病名。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二阳并病,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,续自微汗出,不恶寒。若太阳病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,如此可小发汗。”又《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》:“二阳并病,太阳证罢,但发潮热,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者,下之则愈,宜大承气汤。”《伤寒全生集·伤寒合并病论》:“太阳阳明并病一证,若并未尽,仲景所谓太阳证不罢,面色赤,阳气怫郁在表,不得发越,烦躁短气是也。是传未尽,尚有表证,法当汗之,麻黄桂枝各半汤。若并之已尽,是为传过,仲景所谓太阳证罢,潮热,手足汗出,大便硬而谵语,法当下之,以承气汤。”《景岳全书·伤寒典》:“如太阳先病,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,此太阳并于阳明也。”《医宗金鉴·伤寒心法要诀》:“二阳,谓太阳阳明并病也。汗不彻,谓邪在太阳发汗未彻又传阳明也。面赤,谓邪犹怫郁于太阳阳明之表未并阳明之府。宜大青龙汤解两经之热也。”《伤寒溯源集·并病证治第十六》:“二阳,太阳阳明也。并病者,谓太阳虽受邪,虽已传入阳明,而太阳仍未罢,两经俱病也。……两经之邪,有偏盛于太阳者,治法亦当以太阳为主,未可轻治阳明也。”“太阳证已罢,但有潮热手足汗出,大便难而谵语等阳明胃实诸证,应以阳明为治而当下。”参见并病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沉翳羚羊饮

    《医宗金鉴·眼科心法要诀》卷七十七方。车前子、大黄、黄芩、玄参各一钱,羚羊角、防风、茺蔚子各二钱。为细末,水煎去渣,食后服。治肝经劳热、脑中热气下流而致的沉翳内障,翳障色白,藏于黑睛之内,白日细看方见

  • 手背毒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大全》卷十九。即手发背。见该条。

  • 气虚崩漏

    病证名。多因素体虚弱,忧思不解,或饮食失节等损伤脾胃,以致气虚冲任不固,血失统摄。症见阴道出血量多,或淋沥不止,色淡质稀,疲倦气短懒言,不思饮食等。治宜补气固摄。方用举元煎,或补中益气汤。血多加阿胶、

  • 燥火身肿

    病证名。身肿类型之一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燥火身肿之症,喘促气急,两胁刺痛,身面浮肿,烦躁不得卧,唇口干燥,小便赤涩,即河间燥伤肺气、节斋先喘后肿之症也。燥火身肿之因,时值燥令,燥火刑金,绝水之源,肺

  • 痘疹全婴金镜录真本

    参见痘疹金镜录条。

  • 蛤蚂油

    见《中药通报》(5):205,1956。即蛤蟆油,详该条。

  • 虚羸痢

    病名。出施雯《盘珠集胎产证治》。古人对产后患痢,同时身体羸弱者,谓之虚羸痢。参见产后下利条。

  • 白河车

    ①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七叶一枝花之别名。②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万年青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
  • 时逸人

    【生卒】:1896~1966【介绍】:江苏仪征人,迁镇江。师从汪允恭,20岁悬壶,后至上海,曾任教上海中医专门学校、上海国医学院疫症、温病学课。曾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常务理事长,《山西医学杂志》主编。

  • 葛乾孙

    【生卒】:1305~1353【介绍】:元代医学家。字可久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世医出身,父亲葛应雷是当时名医。他年轻时,喜好武术方法治病,效果很好。著有《十药神书》、《医学启蒙》等书,对痨瘵(肺结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