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医判
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条。
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条。
病证名。指中气虚弱的腹痛。《症因脉治》卷四:“气虚腹痛之症,面色痿黄,言语轻微,饮食减少,时时腹痛,劳动则甚,按之稍减。此气虚腹痛之症也。”《证治汇补·腹痛章》:“气虚痛者,痛必喜按,呼吸短浅。”可因
医论著作。3卷。清·石寿棠撰。刊于1861年。共有医论20篇,探求疾病之本原及治本之法。内容包括脏腑气血营卫功能,证治大要、伤寒、内、妇、儿各科证治。现有《中国医学大成》本。
病名。①为婴儿特有的一种湿疮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又名胎疮、胎癣、乳癣。多为禀性不耐,风湿热蕴阻肌肤而成。多发于婴幼儿头面部,有时可延及其它部位。其症初起形如粟米,散在或密集,疹色红赤,搔起白屑,其形
即孔穴,与腧穴同义。《圣济总录》:“窍穴虽同,而浅深各有部分,在用针者以意审之。”
病证名。多因小儿胎中感受热毒,蕴于脾胃,熏蒸于上焦所致。《疡医大全》卷十五:“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。”治法刮去舌上白膜,以白矾少许擦之。内服三黄汤加减。
病证名。①指气噎、忧噎、食噎、劳噎、思噎五种噎证。《诸病源候论·否噎病诸候》:“夫五噎,谓一曰气噎,二曰忧噎,三曰食噎,四曰劳噎,五曰思噎。虽有五名,皆由阴阳不和,三焦隔绝,津液不行,忧恚嗔怒所生。”
①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根,是经气始生的根穴;结,是经气相将而归结。本篇着重讨论经络的根结本末与治疗的关系,故名。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经的根穴与结穴在治疗上的作用,指出人体内脏与外界气候相应,在于阴阳腧穴的开、
病名,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即小腹痈,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二。由心脾积热熏蒸,或妊娠胎火上冲所致者,症见舌上生疮,舌裂舌肿,或时流鲜血,口臭便秘,脉实有力。治宜清热泻火解毒。用黄连解毒汤、导赤散或甘露饮等加减。气虚,舌疮久治不愈者,
病名。《幼科准绳》集三。即胎热丹毒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