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杨恽生平

杨恽生平介绍

杨恽(?—前45),西汉家。字子幼,汉族,西汉华阴(今属陕西)人,宣帝时曾任左曹,后因告发霍氏(霍光子孙)谋反有功,封平通侯,迁中郎将。神爵元年(前61)升为诸吏光禄勋,位列九卿。其父杨敞曾两任汉宣帝时丞相,其母司马英是著名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。其文章《报孙会宗书》被后人认为颇有司马迁的《报任安书》的风格。>>查看杨恽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杨恽是当时著名的士大夫,他轻财好义,把上千万财物分给别人。从小在朝中就有很大的名气。为官之时也能大公无私,奉公守法,不徇私情。据《汉书·杨恽传》载,杨恽母亲司马英去世后,其父杨敞为之娶一后母,后母无子,杨恽侍之如亲娘,孝敬有加。其后,后母去世,留下财产数百万,临终前,他的后母叮嘱由杨恽继承,但是后母去世后,杨恽没有将这笔财产据为己有,而是将后母留下的大笔财产分给她的几位亲戚。父亲杨敞去世后,杨恽还从父亲那里继承500万的财物,为官清廉,经济状况并不很好的杨恽却将其全部用来救济那些宗亲。

  步入仕途的杨恽,目睹朝廷之中贪赃枉法成风。对此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吏视而不见,独有杨恽同他外祖父一样,出污泥而不染,铁骨铮铮,一身正气,敢于冒死在皇帝面前直谏,大胆进行揭发。他还告发与父亲杨敞有深交的朝廷元老重臣霍光的儿子谋反之事。因此,杨恽和另外几个与他一同告发此事的人都获取了封侯的赏赐,还加官进爵。封平通侯。他出身名门,全家担任公卿、两千石以上的十人(乘朱轮)。任职时候廉洁、公正,整顿吏治,杜绝行贿。

  因与太仆“戴长乐”失和,被戴长乐检举:“以主上为戏(拿皇帝开玩笑),语近悖逆”,汉宣帝就把杨恽下狱,后予释放,免为庶人。

  其后,杨恽家居治产,以财自慰。“安定”郡太守孙会宗,是杨恽的老朋友,写信给杨恽,劝他应当闭门思过,不应宾客满堂,饮酒作乐,杨恽给孙会宗写了回信,这就是《报孙会宗书》。

  此信中,有对皇帝的怨恨,有对孙会宗的挖苦,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。整封信写得锋芒毕露,与其外祖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桀骜不驯的风格如出一辙。后逢日食,有人上书归咎于杨恽骄奢不悔过所致。他再次被捕入狱。廷尉按验时,在他家中搜出《报孙会宗书》,汉宣帝看后大怒,判以大逆不道罪,就把杨恽腰斩。这是中国历史上以文字罪人之始!孙会宗也因此被罢官。

  杨恽被害是汉宣帝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结果,是皇族、外戚集团打击、迫害士大夫集团,也是汉朝开始衰败的转折。杨恽被害,与他同样耿直的好友韩延寿、盖宽饶等也被害。而张敞(张免职主要是因为诛杀絮舜)、韦玄成、杨谭、孙会宗等被免职。

对《史记》传播的贡献

  由于司马迁生前就一直防着《史记》被汉武帝焚毁。他在《报任安书》里说,《史记》写完之后,要“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通邑大都”的。司马迁充分考虑到《史记》的内容有批判性,很有可能被武帝焚毁,就安排了一些保护措施。比如说,藏在深山里,你想烧也找不到,就可以流传后世;或者让自己的后人,在一些大都邑里传播,把《史记》流入民间,这样一来,想禁书也不可能禁得彻底———够小心谨慎的!

  《汉书》说,“迁既死后,其书稍出”,足见《史记》是在司马迁身后,才稍微流传于世。

  《史记》才得以广泛流传。却是由于杨恽入仕后的不懈努力。

  据《汉书杨敞传》载:“敞子忠,忠弟恽,恽母,司马迁女也。恽始读外祖《太史公记》,颇为《春秋》,以材能称,好交英俊侏儒。”

  司马迁死后,他的家人把一部《史记》转移藏匿在他女儿司马英家中。司马迁有两个外孙,大的名叫杨忠,小的名叫杨恽。杨恽自幼聪颖好学,他的母亲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把自己珍藏着的这部《史记》拿出来给他读。杨恽读此书,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,爱不释手,而且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,扼腕叹息。在汉宣帝的时候,杨恽被封为平通侯,这个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,想到他的外祖父这部巨著尘封了二十年,也该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了,于是上书汉宣帝,把《史记》献了出来,公开发行,从此天下人才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周启明

    金陵人,徙居处州,字昭回。初以书谒翰林学士杨亿,亿以示同列,自是知名。四举进士皆第一。真宗景德中,举贤良方正科,因事罢,归教弟子百余人。仁宗即位,累除太常丞。藏书数千卷,多手写,能口诵之。有诗文千六百余篇。

  • 元顺帝

    孛儿只斤·妥懽帖睦尔(ToghonTemür,蒙古语意为“铁锅”,1320年—1370年),元朝第十一位皇帝,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。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,元明宗长子,元宁宗长兄。至顺四年(1333年)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。至正十一年(1351年)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。至正二十八年(1368年)闰七月,明军进攻大都,妥懽帖睦尔出逃,蒙古退出中原,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。至正三十年(1370年)四月二十八日,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,享年五十一岁。庙号惠宗,蒙古汗号为“乌哈噶图汗”。明朝为其上尊号为“顺帝”,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、庚申帝、庚申君等。

  • 郑渊

    郑渊(1326——1373),字仲涵。浦江人。从宋濂学,以古文名于时。性至孝。母疾,思食西瓜,既食而卒。后,每见瓜则泣,终身不食西瓜。人称贞孝处士。

  • 归有光

    归有光(1506~1571)明代官员、散文家。字熙甫,又字开甫,别号震川,又号项脊生,汉族,江苏昆山人。嘉靖十九年举人。会试落第八次,徙居嘉定安亭江上,读书谈道,学徒众多,60岁方成进士,历长兴知县、顺德通判、南京太仆寺丞,留掌内阁制敕房,与修《世宗实录》,卒于南京。归有光与唐顺之、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、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,并称为嘉靖三大家。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,在当时被称为“今之欧阳修”,后人称赞其散文为“明文第一”,著有《震川集》、《三吴水利录》等。

  • 潘希白

    潘希白,字怀古,号渔庄,永嘉人(今浙江湖州人)。南宋理宗宝祐元年(1253)年中进士。存词1首。

  • 俞晖

    俞晖,字国光,号小泉居士,无锡人。子宪,辑明百家诗者。

  • 赵奕

    湖州人,字仲光,号西斋。赵孟頫子。不乐仕进,晚居吴兴与昆山,日以诗酒自娱。善画,工真行草书。

  • 赵扩

    宋宁宗赵扩(1168年11月18日-1224年9月18日),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,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。宋宁宗即位后,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,赵、韩两派斗争激烈。庆元元年(1195年)宁宗罢免了赵汝愚,韩党专权。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,禁止赵汝愚、朱熹等人担任官职,参加科举,是为“庆元党禁”。嘉泰四年(1204年),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,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,打击了投降派。嘉定十七年(1224年)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,葬会稽永茂陵。理宗宝庆三年(1227年)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。

  • 高登

    高登(1104~1159)字彦先,号东溪,漳浦县杜浔乡宅兜村人,南宋强项廉介的爱国者,词人,宣和间为太学生。绍兴二年(1132)进士。授富川主簿,迁古田县令。后以事忤秦桧,编管漳州。有《东溪集》、《东溪词》。

  • 朱希真

    宋人,小字秋娘。建康朱将仕女。年十六,嫁同邑商人徐必用。后必用久客不归,希真作闺怨词,有名于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