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诗词古文>赵翼生平

赵翼生平介绍

赵翼(1727年~1814年1月10日)清代文学家、史学家。字云崧,一字耘崧,号瓯北,又号裘萼,晚号三半老人,汉族,江苏阳湖(今江苏省常州市)人。乾隆二十六年进士。官至贵西兵备道。旋辞官,主讲安定书院。长于史学,考据精赅。论诗主“独创”,反摹拟。五、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,嘲讽理学,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,与袁枚、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。所著《廿二史札记》与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》、钱大昕《二十二史考异》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。>>查看赵翼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赵翼的先祖是宋代宗室,到了他的祖父尚且为官儒林郎,后家道开始中落。他的父亲赵惟宽,字子容,以设塾授业为生。赵翼自六岁起,即随父亲就读于外。十二岁为制举文,一日能成七艺,人皆奇之。乾隆六年(1741年)他的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大户家教书时去世。赵翼孤苦伶仃,无以养弟妹。杭家怜悯他,遂留他继承父业,继续教书。当时他仅15岁。十九岁入府学,成为秀才。在此后的数年中,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。

  乾隆十四年(1749年),私塾职被解雇,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,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。时年二十三岁。抵京后,赵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。刘文正公延至家,纂修《国朝宫史》三十六卷。该书后来在乾隆三十五年完稿出版。

  翌年秋,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克捷,中乾隆庚午科北榜举人,又考中明通榜。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,自同年冬起,赵翼在结束《国朝宫史》的编写之后,又被聘入汪氏幕署。汪氏家中富于藏书,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,又极爱赵才。积以日月,赵翼的诗文修养不觉大进。在此期间,赵翼虽在会试中败北,但仍然以文理畅通而先后考取礼部教习、内阁中书。

  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入直军机。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,军事文书往返频繁,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。尹文端公、傅文忠公咸倚重之。其扈从行在,或伏地草奏,下笔千言,文不加点,一切应奉文字,几非君不办。

  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成进士。殿试拟第一,高宗以清代陕西未有元,因取第三,卷互易,即王文端也。授翰林院编修。担任方略馆纂修官撰文,修《通鉴辑览》。京察一等后,记名以备用为道员知府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在顺天府乡试任同考官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,赵翼出任会试同考官。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出任顺天武举主考官。

  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冬,出任广西镇安知府。到任后,他视察全境。当时因购马补济滇军,有关部门改用大筐代替旧小筐收敛粮食。百姓怨声载道。赵翼允许改回旧筐纳粮,改变了常平仓谷出轻入重的弊端。同时对横征暴敛的监仓奴和书吏严加惩处,制定了各种利民的改革措施。镇安百姓感激涕零。后奉特旨,赴滇筹划与缅甸的战事。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,重返广西镇安府原任。

  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调守广州知府。获海盗一百八人,按律皆当死,乃条别其轻重,戮其魁,馀多遣戍。乾隆三十六年,经调部引见,赵翼任贵州贵西兵备道道员,任上,他查处两铅厂谋私利造成亏空的大小官员。改任贵西道经历,他又除掉短缺工资运费的多种弊端。

  乾隆三十七年,上司知道他在云南参予过缅甸之役的军务,略次建功之际,在广州平海盗处理的谳大狱旧案事发,赵翼受弹劾被交部议而降级。乾隆三十八年,奉旨被吏部引见时,他以老母年事高为由,告假回乡,不再复出为官,朝廷准允辞官。

  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五月,他取道山东赴京,打算在宦海竞渡中再决雌雄。行至台儿庄,忽患风疾,双臂不能自主,他只好向命运屈服,掉头南归。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归隐生涯。

  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,台湾发生林爽文事件,闽督李侍尧征台湾,道常州,邀请赵翼入幕商研。赵翼出谋划策,指出:靠省钱成功晚,反不如多花费用,给足军需,早些攻克成功,反而省钱。台湾林爽文起义因而被镇压平息。李侍尧奏明皇上,想要启用赵翼。赵翼坚决辞官,既归,复以著述自娱。主讲安定书院。往来常苏间,所至名流倾倒,传写诗篇,江左纸贵。与钱塘袁枚、铅山蒋士铨齐名,如唐之“元、白”,合称“江右三大家”。而君高才博物,既历清要,通达朝章国典,尤邃于史学,非袁、蒋所及也。存诗近五千首,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,亦为“毘陵七子”之一。赵翼与袁枚、张问陶(船山)合称“乾嘉性灵派三大家”。

  家居数十年,手不释卷。所撰《廿二史札记》三十六卷,钩稽同异,属辞比事;其于前代弊政,一篇之中三致意焉。又撰《陔馀丛考》四十三卷、《檐曝杂记》六卷,虽未逮《日知》《养心》,并足为多闻之助。其馀《皇朝武功纪盛》四卷,亦征史才。所为诗,无不如人意所欲出,不拘唐宋格律,自成一家。有集五十三卷。又《唐宋十家诗话》十二卷。

  嘉庆十五年(1810年),重赴鹿鸣宴,赐三品冠服。

  嘉庆十九年(1814年)卒,享年八十六。

成就

文学
  赵翼论诗重“性灵”,主创新,与袁枚接近。他反对明代前、后七子的复古倾向,也不满王士禛、沈德潜的“神韵说”与“格调说”。他说:“力欲争上游,性灵乃其要。”(《闲居读书作六首》之五)“李杜诗篇万口传,至今已觉不新鲜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(《论诗》)所著《瓯北诗话》,系统地评论李白、杜甫、韩愈、白居易、苏轼、陆游、元好问、高启、吴伟业、查慎行等十家诗,他重视诗家的创新,立论比较全面、允当。赵翼存诗4800多首,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。如《古诗十九首》、《闲居读书六首》、《杂题八首》、《偶得十一首》、《后园居诗》等,或嘲讽理学,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,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,颇有新颖思想。七古如《将至朗州作》、《忧旱》、《五人墓》,七律如《过文信国祠同舫庵作》、《黄天荡怀古》、《赤壁》等,都独具特色,并在造句、对仗方面见出功力。另外,造语浅近流畅,也是一大优点。其诗的缺点,是有时议论过多,过于散文化,形象性较差。赵翼的文学著作有诗集53卷及《瓯北诗话》。赵翼与袁枚、张问陶合称“清代性灵派三大家”。

著作
  赵翼史学著作有《二十二史札记》、《陔余丛考》、《檐曝杂记》、《皇朝武功纪盛》等。由于《二十二史札记》把《旧唐书》、《旧五代史》罗织在内,实际为廿四史。他单披阅廿四史就达3200卷,加上正文和夹注中引用的稗史笔记4000多种,工作量浩瀚。赵翼从40多岁动笔,到1796年方完成。成书时他已经是七旬老翁了。《廿二史札记》一书考证史籍著述体例的演变和历史事实的真相,显示出特有的经世意识和对大量历史问题的深刻见解,堪称是乾嘉朴学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出色成果。赵翼生前史学著作因与时风不同而未受重视。死后多年,却声名大涨,梁启超以为赵翼“用归纳法比较研究,以观盛衰治乱之原”。《二十二史札记》与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》、钱大昕《二十二史考异》合称三大史学名著。

墓地

  赵翼墓位于无锡马山,墓地坐北朝内,背倚冠嶂峰,南对万顷太湖,墓前有清嘉庆二十年 (1815)立的墓碑,碑上镌刻着:“皇清诰授中宪大夫、赐进士及第、翰林院编修、贵州贵西兵备道、庚午科重赴鹿呜筵宴、晋加三品、显考瓯北赵府君召;诰封恭人、晋赠淑人、显程太淑人之墓”。 1983年冬重修。

  1986年7月,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周文质

    周文质(?-1334),元代文学家。字仲彬,建德(今属浙江)人,后居杭州。与钟嗣成相交二十余年,两人情深意笃,形影不离,故《录鬼簿》对他有详细的记载:“体貌清癯,学问渊博,资性工巧,文笔新奇。家世儒业,俯就路吏。善丹青,能歌舞,明曲调,谐音律。性尚豪侠,好事敬客善绘画,谐音律。所作杂剧今知有四种。现仅《苏武还乡》(或称《苏武还朝》)存有残曲。散曲存有小令四十三首,套数五套,多男女相思之作。

  • 盍西村

    盍西村,生平不详。盱眙(今属江苏省)人。元·钟嗣成《录鬼簿》未载其名,而有盍志学,或以为系一人。《录鬼薄》把他列为“前辈已死名公”,称其为“学士”。他的散曲多为写景之作,歌颂隐逸生活,风格清新自然。明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评论说其词“如清风爽籁”。其散曲作品现存小令17首,套数1套。

  • 向子諲

    向子諲(yīn)(1085-1152),字伯恭,号芗林居士,临江(今江西清江县)人。哲宗元符三年(1100)以荫补官。徽宗宣和间,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。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。素与李纲善,李纲罢相,子湮也落职。起知潭州,次年金兵围潭州,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。绍兴中,累官户部侍郎,知平江府,因反对秦桧议和,落职居临江,其诗以南渡为界,前期风格绮丽,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。有《酒边词》二卷。

  • 杨於陵

    杨于陵(753—830),汉太尉震之第五子奉之后。父杨太清,客居河朔,死于安史之乱。六岁时因战乱避居到建昌(今永修),少年就有奇志。十九岁,擢进士第,授润州句容(今江苏)主簿,节度使韩滉将女儿嫁给他。贞元八年(792年),入朝为膳部员外郎。历官吏部郎中、中书舍人、潼关防御、镇国军使(今陕西华县)、浙东(今浙江绍兴)观察使,入为京兆尹(首都市长),“奸人无所影赖,京师豪右大震”,官至户部侍郎。

  • 朱经

    字恭庭,江南宝应人。诸生。著有《燕堂诗钞》。

  • 赵汸

    (1319—1369)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,字子常。九江黄泽弟子,得六十四卦大义及《春秋》之学。后复从临川虞集游,获闻吴澄之学。晚年隐居东山,读书著述。洪武二年,与赵埙等被征修《元史》,书成,辞归,旋卒。学者称东山先生。有《春秋集传》、《东山存稿》、《左氏补注》等。

  • 徐琰

    徐琰(约1220~1301年),字子方(一作子芳),号容斋,一号养斋,又自号汶叟,东平(今属山东省)人。元代官员、文学家,“东平四杰”之一。少有文才,曾肆业于东平府学。元代东平府学宋子贞作新庙学,请前进士康晔、王磐为教官,教授生徒几百人,培养的闫复、徐琰、孟祺、李谦等号称元“东平四杰”,学成入仕后,皆为元初名宦。

  • 吴泳

    吴泳(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),字叔永,潼川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。嘉定元年(公元1209年)第进士。累迁著作郎,兼直舍人院。应诏上书,颇切时要。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,上疏言谨政体、正道揆、厉臣节、综军务四事。后进宝章阁学士,知温州,以言罢。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,《四库总目》行于世。

  • 玄觉

    (666—714)唐僧。永嘉人,字明道。俗姓戴。住温州龙兴寺。尝谒六祖慧能,问答相契,便欲辞去,慧能留住一宿,谓之一宿觉。卒谥真觉大师。有《永嘉集》。

  • 赵显宏

    [元](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)字不详,号学村,里居、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,约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。与孙周卿同时。工散曲,所作有和李伯瞻的殿前欢四支,今犹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