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Zhān

詹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封地为姓氏。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(同瞻,备受尊敬)者,子孙因以为氏。二是以国号为姓氏,出自姬姓。周宣王封庶子于詹,称詹侯,建立詹国,其子孙遂以国为姓氏。三是以邑为姓。春秋时晋有詹嘉、郑有詹伯,均以邑名为氏,相沿至今。

詹姓源远流长,春秋时,詹姓已分布于晋(今山西一带)、虢(今河南郑州西北)、郑(今河南新郑附近)等地。两汉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于今湖北、湖南一带。两汉时詹姓多繁衍于古渤海郡、河间郡一带。晋代永嘉之乱时,詹姓南迁。唐末五代,詹姓子孙亦有渡江南迁者。明初,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山东、河北、陕西、江苏、湖北等地。明中叶以后,广东、福建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湾谋生者。如今,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尤以湖南、台湾、四川等省为多。

詹姓历史人物有詹渊,宋代官吏,进士出身,曾任临江户曹掾。善于断案,清明廉洁,深受百姓爱戴,时有“宁为户曹非,不愿他官直”之语。詹天佑,近代铁路工程学家,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,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。他12岁赴美留学,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及铁路专科。1905-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———京张铁路,创造性地设计出“”字形铁路,震惊世界。有《铁路名词表》《京张铁路工程纪略》等。

詹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五十四位。


【源】 ①虞舜封黄帝之裔于詹,因以为氏(17,60)。②系自姬姓。周宣王支子赐姓詹,封詹侯,因以为氏,见《姓苑》(7,17,21,60)。③系自芈姓。楚詹尹之后(21)。④蒙古(255)、土家(387)、台湾土著(385)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河间、渤海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5%。尤以湖南、台湾、四川等省多此姓,三省詹姓约占全国汉族詹姓人口50%。【人】 詹父,周大夫(9,12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、河北之尚义、山东之平邑、内蒙古之乌海、山西之太原、湖北之武昌、江西之金溪及崇仁、广东之新会、云南之河口及陇川、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水族、土家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《姓氏考略》据《路史》 注云: “虞封黄帝之后,得詹者为氏。”“”指虞舜,即 “尧舜禹” 之舜; “”,古地名。《姓氏词典》 称: “詹墟即今江西乐安。”此以封地为氏,系出祁姓。②其注引《姓苑》云: “周宣王支子赐姓詹,封詹侯。”则此当以封号为氏,系出姬姓。③又称: “春秋时晋有詹嘉、郑有詹伯,盖以邑为氏。”④郑樵则云: “楚詹尹之后有詹何,善钓,宋朝为著姓。望出渤海、河间。”亦以邑为氏。

唐代有詹必胜; 明代有詹希原; 近代有詹天佑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Níng【源】 寍为宁古文,与宁同源。见《姓觿》(17)。

  • 拜察

    读音:Bàichá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吉林乌拉(23,63,180,260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吉林、乌拉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。

  • 巴里克

    读音:Bālǐkè【综】 清镶红旗蒙古马甲雅额之妻为巴里克氏(260)。又,镶白旗蒙古领催浩尚之妻为巴立克氏,镶白旗蒙古亲军阿珠史之妻为巴礼格氏,正黄旗满洲马甲桃保之妻为巴力克氏(260),〔巴立克〕

  • 仁佳

    读音:Rénjiā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司旺堡(23,63,180,260)。 【变】后改为仁姓(180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司旺堡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后或改为单姓

  • 楊陳周

    读音:Yángchénzhōu【综】系由杨、陈、周三单姓合成。今湖南城步有此姓。

  • 東阿

    读音:Dōngē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那木都鲁地方。刘庆华 《满族姓氏录》 收载; 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作“栋阿”,为满八旗姓氏之一。

  • 读音:jié【源】龟兹国人姓,见《唐书》(60,62,63)。龟(音鸠)兹为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,故城在今新疆库车与沙雅二县间。当以族名为姓。罕见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其据 《唐书》注云: “

  • 读音:Dāi【源】 见《中华姓府》(63)及《中国姓氏集》(62)。【布】 山西平陆(298)、台湾高雄(68,261)、四川乐山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福建之上杭有分布。《新编千家姓》亦收

  • 侯几

    读音:hóu jǐ后魏有侯几氏,以部落为氏。(见《姓氏考略》)

  • 读音:ōu欧冶子之后,转为区氏,望出渤海。又云,今岭南多此姓。(见《万姓统谱》)▲<汉>区博,王莽时为中郎。<南齐>区金、南海人,琛州刺史。<明>区大任,顺德人,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