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Jí

汲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周文王之后康叔被封于卫,其后代有卫宣公,太子居于汲(今河南卫辉),称太子汲,其后代子孙遂姓汲氏。二是春秋时齐宣公的子孙中有受封于汲的,后世子孙称汲氏。

汲氏如今在山东、安徽、河北、北京及黑龙江等省市有少量分布。

历史人物有汲黯,西汉大臣,好游侠,尚气节,为官清廉,办事为民,被称为社稷臣。

汲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一十三位。


【源】 ①春秋时卫宣公之太子伋之后,居汲(故城在今河南浚县西南50里),因以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6,7,12,15)。②春秋时齐宣公子孙封汲(故城在今河南汲县西南),因以为氏,见《路史》(60)。亦见《姓源》(17)。③春秋时陈公族之后有汲氏,见《路史》(17)。④鲜卑人姓,见《晋书》(17)。【望】 清河、濮阳(7,17,60,418)。【布】 安徽淮南(362)、河北五莲(290)、湖南攸县(283)、云南镇雄(331)、山东沂水(332)、台湾(64,68,261)、北京、吉林、辽宁、鞍山、丹东、河南鹿邑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汲黯,汉时濮阳人,淮阳太守(15,21)。汲熙载,宋时尚书郎,知滁州(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辽宁之清原,内蒙古之乌海,河北之涉县,山东之龙口、昌乐、平邑,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满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 亦俱收载,归“入声” 部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引 《风俗通》 云:“卫宣公太子伋之后,居汲,因以为氏。” 此当以邑为氏,系出姬姓。②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路史》 云:“齐宣公之子孙封汲,为汲氏。” 此亦以邑为氏,系出姜姓。

汉代有汲黯; 晋代有汲桑; 宋代有汲靖; 明代有汲明学,邯郸县丞; 又有汲宛,寿州通判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Shēng【源】 见《姓觿》(17)。【望】 江陵(17,418)。【布】 台湾台北有此姓(68,261)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、河北之围场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 引

  • 托克托台

    读音:Tuōkètuōtái元代蒙古族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 “《列传》布尔哈苏,托克托台氏。”归“以姓为氏”之列。

  • 段陽

    读音:Duànyáng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大陆北方有此姓(91)。罕见之复姓。《新编千家姓》 收载,未详其源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称: “现代北方有 (此姓)。”

  • 古賴

    读音:Gǔlài【综】 系古、赖二姓合成。台湾台北、基隆等地均有此姓(64,68,261)。

  • 地伦

    读音:dì lún后魏有地伦氏。(见《广韵》)

  • 读音:Ché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现代罕见姓(73,91)。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zhōu【源】 ①系自姜姓。炎帝之裔有舟国,因氏,见《姓源》(17,60)。②系自秃姓。相传彭祖之后有舟人国,其后以舟为氏(7,17)。③周时楚国有舟地,齐国有舟道,皆为地名,或以地为氏(60,

  • 請山

    读音:Mínshān【综】 传说中谓桀伐珉山氏,见翦伯赞《中国史纲》(63)。

  • 寧佳

    读音:Níngjiā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宁古塔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后改为宁氏(180)。【人】清镶白旗满洲领催白楞之妻为宁佳氏(260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宁古塔地方,乃满

  • 梁餘

    读音:Liángyú【源】 ①春秋时晋下军大夫梁馀子养,本卫国人,其后以梁馀为氏(6,7,9,12,60)。当为梁氏在故国者,宜曰梁馀氏(7)。②伯益之裔秦仲封于襄,又分其子康于夏阳,为梁伯,其后遂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