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慕容

慕容


读音:Mùróng

慕容姓主要是出自鲜卑族。鲜卑族单于自云“慕二仪之德,继三光之容”,因以慕容为姓。

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,东晋到十六国时期得到极大发展,望族居于敦煌郡及雁门郡。

慕容姓历史人物有北宋人慕容晖,与苏轼为友,嗜酒如命且很有才思,因他家有两株楠木,所以人称双楠居士。

慕容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四百三十六位。


【源】①昌黎棘城慕容氏,源出鲜卑。汉桓帝时,鲜卑大人檀石槐分其地为中、东、西三部,中部大人柯最阙,居慕容寺,为大帅。是为慕容部之始。以部为氏(6,7,12,17,27)。②灵州慕容氏,源出吐谷浑。唐时李靖平吐谷浑于西海之上,获其王慕容伏允,见《旧唐书》。隋以前,吐谷浑无姓慕容者,疑其族为鲜卑慕容氏之支裔(242)。【变】初慕容破后,种族乃繁,天赐末,颇忌而诛之,时有遗免,不敢复姓,皆以舆(一作兴)为氏。延昌末,诏复旧姓(27,63)。后有改姓慕氏、兴氏者(27,70)。【望】敦煌(17,60,418)。【布】台湾台北(68)、安徽淮南(362)、湖北钟祥(388)、广东新丰(296)、顺德(363)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慕容廆,前燕时鲜卑人,晋永嘉初自称鲜卑大单于,太兴初封辽东公(61)。

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今湖南之芷江有分布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 亦俱收载。历史上鲜卑族姓氏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三国魏志·注》 所引 《魏书》 云:“汉桓帝时,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、东、西三部。中部大人曰柯最阙,居慕容寺,为大帅。是为慕容部之始,此因地命部,因部为氏。” ②郑樵注云: “高辛少子居东北夷,后徙辽西,号鲜卑,国于昌黎棘城。至涉归为鲜卑单于,自云慕二仪之德、继三光之容。” 遂以 “慕容” 为氏。③又注: “或云冠 ‘步摇’,音讹为 ‘慕容’。” 《晋书·慕容廆载记》 尤详: “其先有熊氏之苗裔。……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,分保鲜卑山,因此为号。魏初,莫护跋建国於棘城之北,时燕代多冠步摇冠,莫护跋见而好之,乃敛发袭冠,诸部因呼 ‘步摇’。其音讹为‘慕容’。” 后或音讹而为 “莫舆” 氏。④郑樵又注:“初,慕容氏破,后种族仍繁,后魏天赐末颇忌而诛之,时有免者,皆以 ‘兴’ 为氏。延昌末,诏复旧姓,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号慕容多於他族。” ⑤或为冒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冒氏》 载: “慕容超本汉祖同阎氏,冒姓阎,后又姓慕容氏。”

后魏有慕容白曜,济南王; 隋代有慕容三藏,大将军; 唐代有慕容琦; 宋代有慕容彦逢,刑部尚书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博和羅

    读音:Bóhéluó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萨哈禄(23,63,180,260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萨哈禄地方,为满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

  • 布庫魯

    读音:Bùkùlǔ【综】 ①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布库鲁氏(256)。②清蒙古人姓。布库鲁杰纯,清蒙古正白旗人,咸丰年间历任宁夏副都统、乍浦副都统(72,254)。

  • 陵终

    读音:líng zhōng陵终氏,王莽曾祖翁孺与东平陵终氏有怨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》)

  • 額珠

    读音:Ézhū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舒舒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 一作〔额诸〕(180,260)。清代满族姓氏,世居舒舒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

  • 读音:Jī【综】 源出不详,见《中日姓氏汇编》(401)。安徽淮南(362)、台湾台北(68,261)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临汾、新疆之塔城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塔城市公安局提供,

  • 克達里

    读音:Kèdálǐ【综】 清正蓝旗满洲马甲五哥之妻为克达里氏(260)。又,清镶红旗满洲马甲伊星阿之妻为喀扎里氏(260),〔喀扎里〕似即克达里之异译。

  • 盧奴

    读音:Lú'nú【源】 卢奴,县名,属中山(故治在今河北定县),是以地为氏(60,62,63)。【布】清时济阳(故城在今山东定陶)有此姓,见《广韵》(60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

  • 浮棣

    读音:Fúdì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中国姓氏汇编》 收载。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shùn明顺宁,大宁人,正统间江西乐安县丞。(见《万姓统谱》)

  • 读音:shì【源】 ①《周礼》地官有司市(掌市之治教政刑,量度禁令,为市官之长),其后以官为氏(7,60)。亦见《姓苑》(15,21,24)。②西域人姓(427)。【望】 燕郡(17,418)。【布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