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唐古

唐古

读音:Tánggǔ

【源】 ①唐古,辽时部落,原属藏族一支,契丹将其一部分徙居东北(426)。以部为氏。至金改为唐括,至元改称唐兀,明时复为唐括,至清又复称唐古氏(180)。②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唐古氏(即唐兀氏)(24)。③清满洲八旗姓。凡三派,出哈达、长白山、乌喇哈达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 ①后改为唐氏(180)。②元时唐古氏别称〔锡林〕(24)。③清满洲八旗姓唐古氏亦作〔汤务〕(180,260)。【人】 唐古瓦尔达,清满洲正白旗人,由护军校从征江西有功,后攻长沙府阵亡,赠云骑尉(23)。


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。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俱予收载。其源不一: 金代为女真族之黑姓,本辽之部落名,后以部为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金·以部为姓》载: “本辽唐古部,景祖昭肃皇后唐古氏,刷水鄂约人,生世祖。又,唐古实库古从太祖平拉必玛察,领穆昆。孙达兰,尚康宗女; 曾孙德温尚睿宗女; 玄孙鼎,世袭西北路摩哩山,明安徙隶泰州。” 入元以后,唐古氏有二: 其一,当为蒙古族(疑为金之女真唐古氏之后),以部为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元·以部为氏》 有载: “(元)武宗文献昭圣皇后唐古氏; 《列传》 多罗台唐古氏; 《孝义传》郭全继母唐古氏。”其二,为元代 “色目人” 姓,为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》 收载。陶宗仪 《南村辍耕录》译作“唐兀”。至清代,或融为满族,世居哈达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有载。

元代有唐古直、唐古迪巨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hé【源】 ①系自子姓。春秋时宋国向戍为左师,食采于合(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北),谓之合左师,后以邑为氏(6,11,15,17)。②回族姓(380)。云南回族合姓,亦通哈姓(105)。③朝鲜族姓。

  • 席博克

    读音:Xíbókè【综】 清镶白旗蒙古马甲黑达色之妻为席博克氏(260)。

  • 妞哈魯

    读音:Niǔhālǔ【综】 清镶红旗满洲笔帖扎马素之妻为妞哈鲁氏(260)。

  • 斜烈

    读音:Xiéliè【综】 唐时有斜烈鼎,字周瑞,寿泗元帅(15,21,24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“唐斜烈鼎,寿泗元帅。”未详其源。

  • 多爾袞

    读音:Duō’ěrgǔn/Dorgun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凡二派,出爱珲城(一作爱湖城)、索伦等地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 清满洲正黄旗中有铎尔衮氏(259)、〔铎尔衮〕似即多尔衮之异

  • 读音:kàng【源】 春秋时卫大夫三抗之后有抗氏,见《风俗通》(1)。【变】 后改为杭氏(62)。【望】 丹阳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【人】 抗徐,东汉时丹阳人,历

  • 读音:yóu【源】 ①春秋时西戎人由余,其先晋人,为秦国之相,其后以名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7,11,12,60)。②春秋时楚大夫王孙由于,有忠勇之节,楚人亦谓其族为由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11,12,

  • 读音:Xú/Sheu,Syu【源】 见《集韵》(81)。或系徐姓所改。【布】 台湾新竹有此姓(64)。

  • 棉吉

    读音:Miánjí【综】 彝族姓。属曲比家支(375)。

  • 乌林答

    读音:wū lín dá乌林答曰蔡。(见《金史·国语解》)▲<金>乌林答乞住,大名路猛安人,大定进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