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Yī

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伊尹之后。二是为少数民族改姓而来。

伊姓今尤以河北为多。

伊姓历史人物有伊尹,商朝大臣,伊姓始祖。曾辅佐商汤灭夏,综理国事,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相。

伊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三十九位。


【源】 ①古伊国,炎帝裔尧之母家,侯国,自伊徙耆,又为伊耆氏,见《路史》(17)。帝尧伊祁氏之后有伊氏(12,21)。伊祁山在河北完县西,尧住此山,后因作氏,见《寰宇记》(87)。②有莘氏女采桑伊川,得婴儿于空桑之中,即伊尹也,后居伊水(在今河南蒿县),以地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17,28,60)。③汉时匈奴人姓。汉元狩四年,伊即轩来降,封众利侯(242)。④河南伊氏,鲜卑人,其先与魏主同源(242)。北魏献帝以弟为伊娄氏,后改为伊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6,12,17,60)。⑤清高丽人姓(23,260)。⑥清满洲八旗姓伊拉齐氏、伊拉哩氏等后有改为伊氏者(180,260)。今满族姓(344)。⑦台湾土著(65)、土(195)、回、蒙古(344)、锡伯(433)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山阳、陈留、河南(17,21,60,242,418)。【布】分布很广,但人口不多。尤以河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伊姓人口39%。【人】伊尹,名挚,又名阿衡,汤时贤相(6,9,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北京、上海之松江、天津之武清、山东之平度及东平、山西之太原、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朝鲜、锡伯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 据 《三辅旧事》 注云: “尧初生,依伊侯长孺,因以为氏。”郑樵亦云: “(伊),即伊祁氏之后也。”② 《姓氏考略》 又据《姓谱》 注云: “有莘氏女采桑伊川,故伊尹以邑为氏。”望出陈留、河南、山阳。③或为鲜卑姓所改。郑樵注云:“伊娄氏改为伊氏。” 《姓氏考略》 据 《魏书·官氏志》 亦注: “拓跋邻以次弟为伊娄氏,后改为伊氏。” ④清代高丽族亦有伊姓。原籍无考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有载。⑤锡伯族、满族之伊姓,皆为伊拉哩氏所改。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“”而为单姓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锡伯族》及刘庆华《满族姓氏录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遬濮

    读音:Sùpú历史上匈奴族姓氏。汉代匈奴部落名。《辞源》有载; 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作 “遫僕”。

  • 屠始坦

    读音:Túshǐtǎn历史上女真族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有载,其注“图克坦氏”案云: “《松漠纪闻》: 金主亶妃屠始坦氏。《表》、《传》未见,疑 ‘屠始坦’ 即‘图克坦’ 之讹。” 姑兼

  • 读音:Xiāo【源】 ①隋炀帝诛礼部尚书杨玄感,改其姓为枭,见《隋书本传》(9,15,17,60)。②唐武后则天改唐高宗之萧良娣姓为枭氏,见《唐书》(60,62)。【望】 巨鹿(17,418)。罕见姓

  • 城陽

    读音:Chéngyáng【源】 周武王封其弟载于郕(故城在今山东宁阳北郕乡),其后迁于城之阳,故曰城阳。以地为氏(60,62)。【变】 一作成阳(60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

  • 读音:Rěn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63)。【布】 台湾彰化有此姓(64,68,261)。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。其据 《姓谱》注云: “以草为姓氏。荏,草名,即白苏。”

  • 读音:láng【源】 ①周成王封嬴姓孟增于皋狼,其后因以为氏(17,60,62)。皋狼故城在今山西离石西北,一说在今山西武乡西北50里之皋狼城。②汉时先零羌有狼氏,见《后汉书》(60,62)。③三国时

  • 读音:Ché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,91)。江西宁都(280)、浙江上虞(279)、山西汾阳(278)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太原、临汾、长治,山东之平邑等地有分

  • 海多熱貢

    读音:Hǎiduōrègòng珞巴族姓氏。系出博嘎尔部落之海多(氏)族。分族而为热贡氏(家)。此为氏氏连排。如海多热贡·达地。达地,人名; 海多热贡,姓,由两部分构成——海多,氏族名; 热

  • 吉部

    读音:Jíbù现行彝族姓氏。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。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他。

  • 读音:Tì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现代罕见姓(73,91)。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