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音学五书

音学五书

包括《音论》三卷、《诗本音》十卷、《易音》三卷、《唐韵正》二十卷、《古音表》二卷。清顾炎武撰。顾氏生平见“日知录”。《音学五书》是清代研究古音的一部重要的开创性的著作。其中《音论》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,乃“五书之纲领也”。其他四种是专论古韵的。明陈第强调“时有古今,地有南北,字有更革,音有转移”,为古音研究在理论上开辟了道路;但他对古音的分析,还仅仅是辨正某字古读某,所录亦仅《诗经》之四百四十四个韵字,还没有比类综合,探本寻源,归纳出古韵的部类分合,仍然是散漫而无系统的知识。直到顾氏《音学五书》出,才彻底清除了前人叶音之说。他细密分析归纳了《诗经》一千九百多个韵字,与《广韵》韵部比勘,分别同异,综合贯串,定古韵为十部,为清代古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顾氏《音学五书后叙》云:“予纂辑此书几三十年,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。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。”足见此书确是一部殚精竭虑的著作,很有价值。然顾氏所分十部,尚较粗疏,有些字的归类也不够妥当,顾氏过信陆德明“古人韵缓不烦改字”之说,乃至疏于审音,在《诗本音》和《易音》中有非韵而注为韵字的,有换韵而指为一韵的,有本是韵字而不注韵的(见戴震《声韵考》卷三),因此分部不尽允当。江永称顾氏“考古之功多,审音之功浅”(《古韵标准·例言》),正中其病。另外,顾氏深明古今音异,但却在叙中说:“天之未丧斯文,必有圣人复起,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。”这种信古泥古的说法与其语音历史发展观是违背的,是自相矛盾的。《四库全书提要》批评炎武称《唐韵正》之“正”云:“声随世移,是变非误,概名曰‘正’,于义未协,是则炎武泥古之过。”《音学五书》有原刊本、重刊本等。中华书局1982年据观稼楼仿刻本重印,是本最便阅读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元西湖书院重整书目

    一卷。元胡师安撰。胡师安,生卒年不详,目录学家。《元西湖书院重整书目》系西湖书院的元代藏书目,也含有宋以来的官府书籍,仅著录书名。经部五十一种、史部三十六种、子部十一种、集部二十四种,共著录一百二十二

  • 崇福寺志

    四卷,续志一卷。清朱文藻纂辑,章廷槐续。朱文藻(1735-1806),字映漘,浙江仁和(今杭州市)人。嘉庆十年(1805)纂《余杭县志》,未成即逝。还纂有《臬亭小志》、《洞霄宫续志》、《金鼓洞志》等。

  • 来益堂帖

    四卷。清叶长芷(生卒年不详)刻。叶长芷,字兰葊,生平里贯不详。此帖摹勒于康熙时代,卷首有“来益堂帖”四个篆字。共有四卷,其第一卷为钟繇的《荐季直表》、《宣示表》、《戎路表》、《力命表》,以及王羲之的《

  • 蔗山笔麈

    一卷,明商辂(1414-1486)撰。商辂字弘载,号素庵,浙江淳安人。正统年间进士,曾任过兵部、吏部尚书、谨身殿大学士,参预内阁机务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明英宗在土木堡(今河北怀来)被蒙古瓦刺军

  • 麟之趾

    麟之趾,振振公子,于嗟麟兮。麟之定,振振公姓,于嗟麟兮。麟之角,振振公族,于嗟麟兮。

  • 经说管窥

    一卷。清末王士濂撰。士濂字望溪,江苏省高邮县人,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此书个别地方有一定见地。如《春秋·闵公元年》:“季子来归。”杜预注:“季子忠于社稷,为国人所思,故贤而字之。”士濂认为,季友并非鲁之

  • 藏海诗话

    一卷。宋吴可(1173年前后在世)著。吴可,字思道,号藏海居士,建康(江苏南京)人;一说分宁(江西修水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宣和末,任职于开封。后战乱起,辞官南归。建炎后,转徙楚、粤各地,与王安中、赵令畴

  • 说文解字

    三十卷。东汉许慎(生卒年不详)撰,宋徐铉(917-992)校订。许慎字叔重,汝南召陵(今河南郾城)人,大抵生于光武帝建武(25-55)中期,卒于安帝延光(122-125)末年。为人纯朴笃厚,从小博通经

  • 新唐书纠谬

    二十卷。宋吴缜撰。吴缜,生卒年不详,字廷珍,成都人。北宋英宗治平中进士,神宗时“从宦巴峡”,撰成该书。哲宗元祐中,知万州、蜀州。绍圣元年(1094),经侍读胡宗愈推荐,吴缜表进该书于朝。吴缜撰写该书,

  • 楚辞灯

    四卷。清林云铭(生卒年不详)撰。林云铭,字西仲,侯官(今福建福州)人。少嗜学,有时探索精思,数日不食,里人呼为“书痴”。顺治十五年(1658)进士,官徽州通判。因不达时宜,仕途失意,后被裁官,归故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