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针灸节要

针灸节要

三卷。明高武(生卒年不详)撰。又名《针灸要旨》、《针灸素难要旨》。高武字梅孤,鄞县(今属浙江)人。著名的针灸医家,爱好读书,学识广博,通天文、律宫、兵法、骑射等。嘉靖年间中武举,曾北上历览关隘险要。晚年研究医学,精于针灸。尝慨当时针灸多误,而穴位在男、女、儿童身上各有差异,于是铸铜人三座,男、妇、童子各一,以试穴位,并推之人身,所验不爽毫厘,做为定穴标准,惜未传世。著有《针灸聚英》、《痘疹正宗》等书。此书为高氏参阅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中有关针灸部分的论述原文,重新编撰而成,共五万八千字,成于嘉靖八年(1529)。卷一首列九针图,其次为《难经》原文,分为补泻、针刺浅深、井荥俞经穴主病等十八节,并引滑氏之注;卷二分为上下篇,上篇引《内经》原文“九针、补泻、诸法、病刺、经腑空穴”等,分为用针方宜、平刺应五脏、九针应九变等三十六节,主要阐述针灸之基本理论;下篇录经文五十九节,以病证分目,如热、疟、腰疼、周痹等,并详述诸病证之治法,其末节专述灸法;卷三论十二经脉、奇经八脉主病及同身尺寸与经脉长短等十节。书中多高氏独特见解,论述既本于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,又对其有所发挥,是专门研究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在针灸方面运用的著作。对后世研究针灸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对中医基础理论在针灸学上的运用亦有较大的贡献。有嘉靖十六年(1537)陶师文梓行本,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复初集

    三十六卷。明方承训(约1573年前后在世)撰。方承训,号鄈卹,安徽徽州(今歙县一带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此集为承训自编。前有万历十一年(1583)自序,称家世役什一,不乐仕进。又称间以玉献,即被摈斥弗用。

  • 复斋钟鼎款识

    一卷。宋王厚之撰。王厚之(1131-1162),字顺伯,浙江诸暨人。宋乾道三年(1167)进士。历官浙西通判,改江东提刑,直显谟阁致仕。书中著录五十九器。内有青笺者十五器,为毕良史所收。钟七、鼎二十一

  • 说文校书

    四卷。清于鬯(生卒年不详)撰。于鬯字香草,南汇(今属上海市)人。于氏于经子皆有论述,统名所著书曰《香草校书》、《香草续校书》。是书系《香草校书》之末四卷。依《说文》部次随文附说,广为征引清代注释《说文

  • 如谏果室丛刊

    三种,三卷。清王延钊(详见《春秋列女图考》撰。丛刊收《春秋列女图考》一卷、《补汉书元后本纪》一卷、《晋八王易知略》一卷,均为史学著作。王延钊以陈厚耀《春秋世族图考》记男不记女,而《春秋》寓褒贬于女者甚

  • 靖康小雅

    一卷。作者不详。记载北宋末年死于靖康之变中的傅察、种师中、王禀、刘翊、种师道、何庆彦、黄经臣、刘、李若水、徐揆、孙传、张叔夜等12人事迹。南宋宗泽、张悫因黄潜善、汪伯彦梗阻而死,亦附录于后。书作于宋高

  • 汲古阁说文解字校记

    一卷。清张行孚撰。参见《说文发疑》。汲古阁所刊《说文解字》,有未改、已改两本。未改者为毛晋据宋本校刊之初刻本,已改者为其子毛扆刊于顺治癸巳之第五次剜改本。剜改本颇多误处,远不及初刻本之善。张氏自序说:

  • 兵录

    十四卷。明何汝宾撰。何汝宾,字寅之,一字仲升,吴郡(今江苏苏州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其人《明史》无传,然《吴县志》有记载,谓其苏州卫世袭指挥。天启二年(1622)调昌国参将,在石浦一带立大功,迁广东都督签

  • 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

    五十卷。清奕诉等奉敕修撰,陈邦瑞等总撰。咸丰年间,云南回民反清斗争蜂起。六年(1856年),马复初(即马德新)在新兴(今玉溪)发动回民起义,后与马如龙联合,活动于滇东南。同年,杜文秀在蒙化(今巍山)聚

  • 尚论张仲景伤寒论

    见《尚论篇》。

  • 证治要诀

    十二卷。明戴原礼(详见《推求师意》)撰。此书以“要诀”为名,义在简明,约成书于正统六年(1441),又名《秘传证治要诀》。全书分十二门,分别为:诸中、诸伤、诸气、诸血、诸痛、诸嗽、寒热、大小腑、虚损、